1.从小鹏汽车到宁德时代,这座城市如何吸引汽车头部企业落户?

汽车厂商与地方产业协同_汽车厂商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

12月25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年度之声在天津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是泰达汽车论坛的年度收官盛会。以“融合与竞争——变革的力量”为主题,行业机构领导、汽车企业高层、行业专家总结了2021年产业发展,研判未来汽车产业变革趋势,为助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库支持。会议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安铁成主持,采用线下、线上协同办会。新华社、央视在内的20余家主流媒体对会议进行全程报道,线上累计观看量超120万人次。

202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年度之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安铁成

一、以高端智库定位,围绕“融合与竞争——变革的力量”释放思想盛宴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作了题为“融合与竞争——变革的力量”的演讲,报告高屋建瓴,围绕汽车+能源、汽车+科技、汽车+用户三方面总结了2021年的汽车产业发展特点,并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 汽车+能源,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的纵深挺进

对汽车产业链融合降碳提出四点思考:一是要坚持纯电驱动、多技术路线并举的低碳发展路线;二是“狠抓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是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必修课;三是“融合”是汽车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四是构建科学的汽车产业全链条、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体系,是汽车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2. ?汽车+科技,科技之于汽车是什么

科技变革与创新不等于商业模式的成功,商业模式的成功要建立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基石之上。在未来的竞争中,跨领域的交叉学科的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是否能够顺应新生态环境下的科技竞争,占据了科技制高点,将深刻影响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3. ?汽车+用户,争夺用户的“战役”升级

用户需求的变革将深度地改变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新形势下民族汽车品牌一定大有可为。要作好产品建设,找准品牌营销方案,打造良好的品牌IP,使品牌营销真正能够为产品带来附加值。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吴志新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针对“汽车技术融合发展趋势”作专题报告,详细阐述了汽车发展与多领域融合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汽车企业应通过融合创新,突破产业核心共性关键技术、掌握引领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在能源供应与消费变革、智能驾驶技术日趋成熟、共享出行成为技术落地的重要场景等背景下,汽车产业亟需突破创新边界,以融合创新支撑实现汽车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升级再造。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进华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辛宁分享了融合趋势下的商业模式探索,辛宁社长深入解析了商业模式创新方式,提出汽车企业要主动拥抱变革,挖掘市场新潜力,促进汽车新消费格局的形成。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企业之间必须先成就他人,然后再成就自己,车企和用户之间构建可持续的强连接关系。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辛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在题为“汽车供应链的融合与创新”的报告中指出,预计2022年汽车总销量为2750万辆,同比增长5.4%,其中新能源汽车有望达到500万辆,继续高速增长。在供应链的融合与创新方面,杨中平提出以坚持创新发展、加强深度融合、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手段,重塑汽车供应链,打造汽车供应新生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杨中平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金香花指出,未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绿色发展方向,打造整零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构建智慧出行新生态。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金香花

二、汽车企业高层提出产业发展的宝贵实践思路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指出,伴随着新一轮能源革命、智能革命和互联革命,汽车产业融合发展态势不断迈向纵深。为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构建五化趋势下安全可控的产业链生态,大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落实双碳目标,努力让汽车驱动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竺延风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提出汽车行业想要实现快速转型腾飞,需要具备客户思维与互联网思维。要站在用户角度,使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将产品快速迭代,才能够让行业焕发青春,为社会、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变化。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尹同跃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总裁吴保军提到,要从用户体验感和便利性角度出发,以智能化、数字化、区块链技术为核心,推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技术变革,创造智能电动车的新生态。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总裁 吴保军

三、民族汽车品牌向上成果发布

中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汽车消费者研究部部长、消费者研究洞察领域专家杨靖发布了民族汽车品牌向上计划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品牌力测量的模型,发布了品牌向上路径及机制。该机制可为车企发展战略提供借鉴,为民族汽车品牌的市场决策提供参考。

中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汽车消费者研究部部长、消费者研究洞察领域专家 杨靖

四、发布年度之声共识

经过与会专家的思想碰撞,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安铁成发布年度之声共识。他指出要全产业链实现协同,构建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要积极落实双碳目标,共同推进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协调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抓手,整零协作突破核心技术攻关;要把握消费者的新需求,建立以需求驱动为核心的共享共创平台。

定位为汽车行业高端智库论坛,泰达汽车论坛已经走过了17载。经过持续打磨和不断推陈出新,泰达汽车论坛始终紧扣汽车产业发展脉搏,通过泰达调研、年度之声、专题峰会等持续性、系列化活动搭建了永不落幕的高端智库平台,成为引领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向标。面向未来,泰达汽车论坛将持续发挥行业智库引领作用,研判战略大势,凝聚业界共识,助力汽车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从小鹏汽车到宁德时代,这座城市如何吸引汽车头部企业落户?

[?亿欧导读?]?一场还没有赢家的厮杀。

作者丨曾乐

编辑丨杨雅茹

黑天鹅掠过,“无人车”派上了大用场。

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上,一辆由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无人配送车,以15公里/小时的速度,一路躲避车辆和行人,每天往返于配送点和医院之间,将医疗物资送往武汉第九医院。除京东外,百度、高新兴、驭势科技、智行者等众多企业也参与到了这场助力赛中。疫情之下,无人车价值被不断挖掘。

京东无人配送车/京东微博?

近日,发改委、工信部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也为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增添了想象空间。

不过,利好消息之下,仍掩盖不了无人驾驶“捉襟见肘”的发展困境。穿梭于医院的无人车,只适用于限定场景,这与人们期待的开放道路自动驾驶,存有不小差距。

如果说,离完全自动驾驶仍有一段距离,那么,车路协同出现,则为实现自动驾驶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方面,受制于昂贵的单车智能成本,自动驾驶迟迟难以突破。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如若用智慧的路代替部分技术,可降低不少车载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单车感知系统存在视角盲区、感知距离技术缺陷,所以出现了类似特斯拉、Uber自动驾驶致死事故。

实际上,关于车路协同的讨论早已展开。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通用汽车在美国新泽西州打造了一条埋入大量通信设备的概念高速公路,这也被业界视为最早关于车路协同的方案。

通常意义上,车路协同主要涉及车端、路侧端和云端三个端口,通过统筹车、路、人以及实时交通的动态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而5G、AI的加持,也让车路协同拥有了更广阔的技术想象空间。

现如今,不仅巨头们纷纷杀入车路协同战事,一批创业公司也在涌入这个市场。而关于国内车路协同的故事,目前又讲到哪儿了?

01?多方入局,还没有赢家

作为一项替代性技术,车路协同价值不断被激发。无论是以华为为代表的ICT企业,还是以德赛西威、均胜电子为代表的汽车供应商,以及星云互联、希迪智驾为代表的车路协同方案解决商,都在积极参与到这一赛道中。

其中,汽车企业往往注重打造“智能汽车”;通信企业将其更多诠释为“智能路网”;互联网科技企业则更多地致力于构建“智能出行”。不过,由于不同参与主体的立场、视角不同,每一主体参与车路协同的具体方式也有所不同。

制表人/亿欧汽车分析员?曾乐

作为场景复杂、产业链冗长、产业关系新鲜的产业,车路协同主要包括感知设备、集成设备、系统集成、车载设备、路侧系统、云管理等链条。这也决定着,车路协同市场,不可能走向一家独大,将软件、硬件、平台、施工全揽下来。这也促成了多条路线切入局面形成。

“车路协同从技术架构上分为车、路、云三个板块,我们均有相关板块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来说,车路协同涉及整车厂、芯片模组以及终端产品等,我们的落脚点落在终端产品及应用侧。”?星云互联联合创始人兼COO石勇介绍说。依靠车路协同(V2X)关键技术及核心算法起家的星云互联,是一家提供V2X系统解决方案及产品的技术公司。

而华人运通则走了另外一条路。“我们既不造车,也不造路,而是从车出发打通车路城,成为智慧城市、智捷交通,以及智能汽车的系统性产业链的一个中心枢纽。”华人运通方面对亿欧汽车如是说。

在巨头这端,百度希望通过开放平台提供技术框架支持;阿里正对路侧场景展开相关探索;腾讯则希望成为“生态连接器”,正进行道路信息化平台建设。

此外,车企与通信公司正尝试跨界合作发力于此。今年年初,沃尔沃汽车与中国联通表示,双方将基于5G下一代移动网络技术,联手推动V2X(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车路协同技术。沃尔沃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公司正考虑放弃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并重新认识自动驾驶技术。

国内街景/islide

中国关于实现车路协同的规划部署正一步步显现。

除了企业参与方,各地政府也正积极行动。早在2018年6月,湖南省长沙市便发布了国内首条开放道路智慧公交线路。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成十多个测试示范区,有20多座城市发放了超300张道路测试牌照。在202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全体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上海、长沙、北京已在开放的道路上批量安装了多模式的路测通信终端和感知设备,并在积极推动载人载物测试和示范应用。”

眼下,多方入局的车路协同正在照进现实,但中国目前实现车路协同仍难快速落地。现在来看,车路协同是一场没有最终赢家的厮杀,它更是一场关于产业关系合纵连横的考验。

02?激战交错,仍存痛点

中国实现车路协同正遭遇着多重阻碍,仍难迈出下一步。

从技术上来讲,由“人-车-路”组成的道路交通是个复杂的系统,要想真正实现车路协同,无法绕开中国复杂的路况。由于国内道路开放性高、道路上车型复杂多样,且存在行人横穿马路、车辆行驶中常常出现变道超车等不文明行为。

去年9月,中国公路学会自动驾驶工作委员会、自动驾驶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发布了《智能网联道路系统分级定义与解读报告》(征求意见稿)。该报告从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角度出发,结合应用场景、混合交通、主动安全系统等情况,把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分为6个级别。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道路交通的复杂性。

制表人/亿欧汽车分析员?曾乐

“目前车路协同还处于协同感知阶段,还需要几年的发展进入协同决策和控制阶段,最终实现车路一体化。”今年初,在202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全体大会上,中国公路学会自动驾驶工作委员会主任冉斌说道。

而软、硬件技术高度整合,也是横亘在车路协同前的又一门槛。数据交互、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智能路测系统……这些关键技术的出现,需要不同的玩家共同推动,其中便涉及到技术交叉融合。仅关于车载传感器用于出现感知盲区的场景,便足够令人头疼。

技术之外,中国目前还没有敲定关于车路协同的详尽通用标准。“车路协同涉及的行业较多,跨交通、汽车、通信的行业。车路协同相关标准已经在逐步完善并形成国家标准也趋于基本统一,但是车路协同涉及行业较多,跨部门协同的工作特较多来,标准的统一还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比如说,一些应用具体应该怎么进行测试等。”石勇表示,关于跨部门协调的最新消息是,11个国家部委联合出台《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车路协同及智能网联将迎来更大发展。

近年来,星云互联也正参与推动国内V2X标准体系建设与应用。2018年年底,星云互联牵头立项《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车用通信系统应用层及应用数据交互标准第二阶段》,针对V2X技术演进,包括5G引入、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技术等标准进行了编制。石勇透露,第二阶段标准预计最快今年发布。

此外,车路协同需要5G强大的传输速率,以及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不过,美好愿景下,5G目前仍未真正落地,车路协同更缺乏通用标准。另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是——装车率。“没有一定装车率,在智慧道路的支持下,虽然针对单车的安全类应用能起到效果,但是很多偏向交通效率类应用的效果起不来。”石勇说道。

相对于路端改造,华人运通方面却表示,“大家往往认为路面改造是最大的难题。其实,路的改造不需要动路面,电源也可直接从电线杆获得,而驱动感知系统的耗电量极低。所以,感知模块和计算系统的投入的硬件成本,比较合理,难度较小。”

同时,该负责人表示,“随着大规模落地,这些成本还会下降。其中最关键的是软件和架构开发,一旦开发完成,复制相对容易。”

车辆与道路协同发展,实现深度耦合、提高效率,是车路协同的奥妙所在。多重考验之下,车路协同真的遥不可及吗?

03?蓝海之下,未来多远

步入2020年后,车路协同也被业界寄予了新一轮期望。不少业内人士预测,车路协同将在今年迎来爆发。今年年初,冉斌曾经预言,“现在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已经迎来了朝霞满天,太阳很快升起,今年会是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爆发成长的一年。”

这一观点同样得到了部分业内人士的认可。但是,距离真正实现车路协同,中国还需要多久?

亿欧汽车认为,到2025年,中国车路协同将迎来重大突破。中间不仅需要相关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还需要5G通信标准落地支持,包括软件、硬件设备也需不断突破。

这一预判有据可依。在发改委、工信部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该《战略》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而在中国智能汽车相关政策中,“2025年”也是被提到的高频时间点。这意味着,车路协同更为完善的产业蓝图即将浮出水面。

制表人/亿欧汽车分析员?何奇

“从今年开始,车路协同正在从‘虚’转向‘实’。过去大部分都是在封闭测试场做测试及验证,逐步从封闭测试场走向开放道路以及特定运营区域,现在是时候面向大众,带来实用价值。”在石勇看来,车路协同今年很有可能迎来爆发。

石勇从车路协同的落地应用角度,将其发展分为4个阶段——2016年,是车路协同发展的第一阶段,入局企业主要在封闭场景进行相关测试及验证;从2017年起,车路协同开始从封闭测试区转向开放道路发展阶段。“从封闭区到开放道路,是点到线的发展过程。”石勇表示,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进入第三阶段,车路协同已发展至先导区,交通部也在高速方面做试点规划,这是从线到面的发展过程。再往后的第四阶段,便是车路协同的全面爆发时期。?

车路协同,更像是一场技术与规则在时间中的先后较量。技术先行之余,更需要政策的保障与引导,从而规范车路协同市场的良性发展。无论从技术还是政策方面来看,中国车路协同在2025年都将迎来一个新的转机。

在华人运通看来,“车路协同可以分为探索期、实践期和推广期。此前,由于车路协同涉及的各项技术具备极高难度,市面上绝大多数车路协同案例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这个阶段。随着智能车载系统、智能路侧系统、通信平台等诸多技术层面的不断完善,特别是5G开始普及,让车路协同进入了实践的阶段。”

“在科技和智能化产业高度发展大环境下,我们认为,在不远的将来,智慧城市、智捷交通、智能汽车产业即将爆发。”上述华人运通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综合多位采访对象观点,随着国家政策方面的推进,车路协同将在近两年进入发展爆发期。但整个产业要想迎来实质阶段,真正实现人、车、路协同,还需要软件技术与硬件设备的融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

去年10月,国内首次进行了“跨芯片模组、跨终端、跨整车、跨安全平台”的C-V2X应用测试。一汽、上汽、东风、宝马、奥迪等20余家中外整车企业,以及高新兴、华为、中兴、大唐、国汽智联、星云互联等30余家芯片模组厂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安全厂商和位置服务提供商参与其中。由此可见,产业协同发展已在行业达成了初步共识。

于玩家而言,车路协同既是一场关乎产业深度的“洗牌之战”,更是一场考验相互协作的“持久协同战”。

要想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无疑是个难以绕开的命题。而要想真正实现车路协同,就必须先解决路况、技术、标准、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所存在的痛点。车路协同体系唯有统一标准、连接全局,方可谋求产业价值的最优解。

编辑:杨雅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引进自主品牌企业发挥后发优势

早上8时30分,专题组从广州大道中驱车前往肇庆大旺高新区,不到两小时的车程,体现出肇庆在广佛肇都市圈中重要的区位优势。

小鹏 汽车 工厂

无需人工操作,高大的机械臂轻而易举地将一块全景大天窗举起安装在车顶上,全程不到1分钟。作为调研第一站,专题组在小鹏 汽车 位于肇庆高新区的智能网联 科技 产业园看到,264台工业机器人正不厌其烦地完成小鹏P7的组装工作。据了解,该车型自2020年6月启动交付之后,于2020年11月累计交付量就突破了一万台,在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车型交付量中名列前茅。

该产业园于2020年5月正式投产。结合肇庆 汽车 产业2020年前三季度高增长数据及肇庆高新区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这个设计年产能10万辆的智能 汽车 制造基地,刚刚开始运转就为肇庆高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21年,肇庆小鹏基地除了生产已上市的小鹏p7,还将生产新发布的小鹏p5车型,预计全年产量将达到7万辆,较2020年将会有进一步明显提升。

小鹏 汽车 工厂

小鹏 汽车 制造项目于2017年12月在肇庆高新区落地奠基,不到3年实现了量产交付。2021年2月1日,肇庆又迎来了一个新能源 汽车 领域重大项目落地:动力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新能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落户肇庆高新区并将投资120亿元建设生产基地。据介绍,这是肇庆建市以来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宁德时代将在肇庆构建包含动力电池电芯、锂电材料、储能应用、电池回收等领域的新能源产业链。宁德时代上市公司随后发布的公告显示,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000亩,项目建设期不超过24个月。

随着宁德时代、小鹏 汽车 等控制力和带动力强的“链主”企业嵌入,将进一步推动肇庆新能源 汽车 及 汽车 零部件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据了解,目前肇庆已把新能源 汽车 及 汽车 零部件产业作为其“4+4”制造业发展格局中的“第一主导产业”,将以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为主战场,目标构建新能源 汽车 全产业链、打造千亿级新能源 汽车 产业集群。

相比广州、上海等老牌 汽车 制造基地,肇庆在近年来主攻新能源 汽车 产业招商过程中,重点引进自主品牌龙头企业,联手政府打造产业生态成为一大特色。“肇庆发展 汽车 产业的思路就是换道超车。”肇庆高新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也意味着肇庆发展 汽车 产业不希望依赖进口品牌,而要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和自主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

集群形态初显,差异化亮点现雏形

“4年前来到这里时还没有很多本地产业配套,(小鹏 汽车 )主要是考虑到地理区位优势(来肇庆落户)。”据介绍,过去肇庆传统产业结构中 汽车 产业链并不具备明显优势,而在近几年在该领域通过招商重点龙头企业带动,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游零配件企业也随之来到肇庆高新区落户,促成新能源 汽车 与智能网联、 汽车 零部件产业集群雏形在肇庆初步形成。

肇庆新能源 汽车 及零部件产业链全景图。

目前在小鹏 汽车 制造基地内,就有多家零部件企业服务小鹏 汽车 的生产制造。“本地化的零部件企业配套对整车企业来说很有意义。”据小鹏 汽车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一般情况下,本地化零部件企业配套不仅能够降低物流运输的经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减少物流运输时间,从而加快产品生产交付速度。而在特殊情况下,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造成物流不通,本地化零部件配套更是至关重要。

根据此前调研了解,由于广东省传统 汽车 产业中大量占比为合资品牌,尤其是日系品牌,其产业链封闭性较强,因此广东 汽车 产业长期存在中游整车环节规模与上游零部件环节不匹配的问题,自主品牌车企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很大程度上依赖外省供应。《广东省发展 汽车 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也指出,广东 汽车 零部件产业发展较为薄弱,是“十四五”期间补“短板”的重点。

车辆传感器是智能 汽车 的重要零部件。

“大家看这些环绕在车身的小圆块,这辆车也有。”在广东奥迪威传感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肇庆厂区,奥迪威副总经理梁美怡带着专题组在员工停车场走了一圈,有不少搭载超声波传感器的 汽车 。从最老款的车型没有安装,到前后四角安装,再到环绕车身一周都有安装,越新款、智能功能越多的车型安装的传感器就越多。“这些超声波传感器很多就是由奥迪威自主研发生产的,包括每个传感器芯片都是我们自主研发设计。” 梁美怡自豪地说。

据梁美怡介绍,奥迪威早年一直埋头研发传感器技术,最早应用市场主要在家电领域和海外 汽车 电子市场。其多款 汽车 传感器产品,例如能够自动检测车内遗落小孩、宠物的传感器设备,已成为韩国等国家 汽车 标准的“安全件”,在海外市场多个领域份额领先。在此轮智能 汽车 变革来临前几年,奥迪威就通过自主研发完成了车规级超声波传感器的技术积累,如今,奥迪威正处在智能 汽车 市场应用厚积薄发的又一个关口。在刚刚发布的小鹏P5上,共搭载了32个传感器设备支持其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其中就有多达12个超声波传感器。“未来人们也许会像比较智能手机的配置参数一样来看智能 汽车 的传感器配置。” 梁美怡说。

智华(广东)智能网联研究院总经理赖斯楷介绍,在广东省提出“链长制”及相关产业链图谱摸排要求之前,肇庆就对全球 汽车 产业链供应商及肇庆 汽车 产业链情况进行了分别摸底,并以此为重要的招商依据。

在肇庆 汽车 产业链全景图中, 汽车 零部件链条占比过半,具体分为新能源 汽车 核心零部件、传统 汽车 核心零部件、 汽车 电子和 汽车 轻量化4大板块,每个环节都列出了本地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其中,动力电池在未引进宁德时代之前发展水平一般,尤其锂电池部分为空白。驱动电机发展水平较高,但暂无车用IGBT生产企业。控制系统、 汽车 电子和 汽车 轻量化发展水平处于刚起步阶段,但都已涌现出代表企业,包括北理华创、小鹏 汽车 、奥迪威、风华高科、亚太新材料等。

同时,这张产业地图也展示出肇庆的“补链”意识,将动力电池、车用IGBT、车载信息系统、机电耦合装置、车用传感器、智能网联部件等关键零部件均纳入未来发展方向。而今年与宁德时代的签约,就是肇庆“补链”新能源 汽车 核心动力电池环节的重要一步。

目前,肇庆已拥有 汽车 制造及 汽车 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64家,除5家整车生产企业外,其他多数均为自主零部件企业。未来,新能源 汽车 核心零部件及智能 汽车 核心电子智能部件或将成为肇庆 汽车 产业发展的差异化亮点,以及参与全省 汽车 产业集群协作的关键。

此外,为了将智能 汽车 上路,面向智能 汽车 自动驾驶技术的封闭测试需求,肇庆通过开放城市级道路测试用地的方式,也成为一项产业差异化亮点。据负责运用路测的公司前沿德至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广东省内超过80%的自动驾驶 汽车 测试都是在肇庆示范区完成的,包括文远知行、小马智行、AutoX等众多自动驾驶创新公司,大众、红旗等乘用车以及巴士、重卡等商用车测试。

区域产业观察

高端产业配套高端人才、集群效应待提升

近几年来肇庆市重点围绕智能 汽车 市场趋势发展新能源 汽车 及零部件产业,通过重点招商、龙头企业带动,在自主化换道超车路线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初步成果,同时也符合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方向。

不过整体来看,肇庆的产业集群尚在形成过程中,仍将迎接挑战。如目前落地肇庆的智能 汽车 项目主要以生产制造环节为主,小鹏 汽车 、奥迪威等企业研发中心仍然设置在广州等一线城市,这对肇庆想联手企业,打造智造产业生态来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情况。

在基础条件上,肇庆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资源方面较为薄弱,在重大科学装置,在源头创新及高端人才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对于肇庆来说,需要更加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合作,补充创新短板十分重要。

其实,近年来这样的案例也不少,比如东莞松山湖,借深圳产业外溢,随后积极通过引入相关智能企业、研发机构,有效地补充了部分产业短板。同样,肇庆需要做到是不断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集群效应、打造清晰的城市产业生态品牌,通过区位优势、城市协同机制,去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科研成果落地肇庆,让肇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智能 汽车 的应用之城。

对此,国家新能源 汽车 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邹广才向专题组分享的“新能源智能 汽车 技术创新模式变革”的想法或值得借鉴。邹广才认为, 汽车 技术创新分为实验室、工程化、产业化三个阶段,工程化的过程决定了创新技术能否转化为真正的商品。而中国传统的 汽车 行业长期在三个阶段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和矛盾,导致创新成果或想法没有能力工程化,也没有能力符合产业化要求。正因此,在促进工程化和产业化方面,肇庆或许可以找到发力点。

据邹广才介绍,对国外机构进行调研总结后,国家新能源 汽车 技术创新中心提出了自己的理念,用共建、共享、共用、互利的开放运行机制,聚焦各界创新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四个加快:加快解决行业基础共性问题,加快建立前沿技术共性服务,加快形成全产业链互利共赢机制,加快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此,国创中心打造了整车技术开发平台、前沿技术检测验证平台、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孵化创投培育平台四个平台,在九个技术领域进行技术攻关。

事实上,工程化参与创新在肇庆已有自发 探索 。在肇庆奥迪威厂区,就设置了一个独栋的工程实训中心,据梁美怡介绍,这个培训中心对于奥迪威来说十分重要,每个招来的新人才,包括在广州研发中心的工程师,都要到肇庆奥迪威生产一线进行工程培训,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自研开发。

同样,自动化智造工厂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人才,而且更需要高端人才。据肇庆官方提供的材料显示,小鹏 汽车 肇庆工厂目前配置了600余名高效且高素质的成员,78%来自主流主机厂,74%超过5年工作经验,其中工程师超97%为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为此,专题组认为,在科研资源存在短板的情况下,肇庆或许更需要如深圳早期一般更多聚焦市场化、产业化路径,为高端产业持续注入创新力。

出品:南都智能 汽车 产业生态研究中心

统筹:甄芹 任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