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2.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设计

3.教育心理学: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2020天津教师招聘

4.地理教师岗位教学计划怎么写

5.语文教案

6.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7.初中英语教师资格证 试讲+说课,试讲是20分钟(无学生),应该怎么进行

汽车漂移教学目标_汽车漂移教学目标怎么写

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教学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导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的片断,请学生思索:

 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灭绝了,为什么?流传至今的恐龙石又告诉我们什么?

  二、感知课文

 1.朗读文章题目,谈谈你读过题目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思索本文写作特色,由于说明问题不同,说明的.角度也会不同,提醒学生在朗读时关注这个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快速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恐龙无处不在》的内容: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地漂移假说。

 《被压扁的沙子》的内容: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3.这两篇短文各是怎样介绍相关内容?

 明确:《恐龙无处不在》,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先提出问题,提出了“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观点;然后具体分析论证,用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撞击造成恐龙灭绝。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阅读能力,为后文比较两篇文章作了铺垫。)

三、深入探究

 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在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明确:第一篇中,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个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第二篇,恐龙的灭绝成为了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品味精彩

 这两篇短文以“恐龙”为话题,却谈论了两个颇有深意的科普知识,读后却认为这些蕴藏其中的深奥抽象的理论说得浅显易懂,着实让人兴致盎然,你说说这两篇文章有何出彩点,作家用了什么妙招?依据文本说明(可以说明顺序、语言、方法、角度等方面入手)。

 明确:

 1.专业术语用平实语言具体诠释,说理深入浅出,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出现频率低。

 2.借助逻辑顺序,重在说理,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语言严谨,道理易懂。

 3.说明方法多样,使说明对象阐释的更明白。

 4.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本文说明语言简练,浅显易懂。

 5.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五、悟出真味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句话对你有什么启迪吗?

 明确: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学科之间交织、融合,要有所收获必须有广博的知识。

 (这一环节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体会科研思想,加强体验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六、探究拓展

 走进图书室,网上冲浪,搜寻更多的有关“恐龙”的新的科研成果,办一期“恐龙情报站”的手抄报。

 (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渠道搜集信息,培养他们观察、探究的科学精神,将学生热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运用一切资源学习语文。)

教后反思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 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 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形成板书)

(四)再读课文 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备: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华丽的晚礼服,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件朴实的衬衫,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画卷,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张严密精确的图纸。)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指导方法——删除法、替换法等)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之一

  教材分析

 《恐龙无处不在》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自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如果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通过反复自读,学生可以品味这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漂移说?等科学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短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眼光阅读分析说明文的写作思路,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教师准备: 教学、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遗骸( ):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 )(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多媒体出示讨论一、讨论二)

 讨论一: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给出三个选项:恐龙,大陆漂移学说,恐龙无处不在。

 明确:大陆漂移学说。

 讨论二: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生物学(恐龙的灭绝)?一地质学(板块构造理论),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讨论: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3)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明确:

 (1)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

 (2)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最后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3.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引人入胜。

 (1)举例子,说明具体真切易懂。

 为了说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列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2)作比较,鲜明具体地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

 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4)列数字,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五、拓展延伸

 讨论一: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提示: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

 讨论二: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六、课堂总结

 1、 学生谈收获

 2、 教师结束语: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七、布置作业:搜集有关资料,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八、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发现问题

 找出答案 逻辑

 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之二

 ■激趣导入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

 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

 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问题提得不正确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明确: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

 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

 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

 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c.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明确: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2020天津教师招聘

  一、单元教学总体设想

 第六单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有两大特点:学习内容,是“高新科技”;学习形式,是“自由读写”。

 教学设计,要围绕这两个特点。也就是说,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自由读写”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去学习一组关于“高新科技”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自学语文的能力。

 这其中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开展“自由读写”。

 一是还权与生,将读写的自由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教师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学生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二是授渔与生,将阅读的一般方法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自由”而不散漫,“读写”能有实效。三是搭好舞台,创设活泼丰富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单调的“读写”,那是索然无味的。

 本单元,宜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把整个单元看作“一篇”课文,几篇课文是其中的章节。教学进程,也不宜以课文的顺序为顺序,而宜以合理的逻辑为序,教学的基本思路:发动准备——自由阅读——综合实践。之所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一是科技文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薄,我们往往觉得“没什么可教”,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参见《教学参考书》P440~441)

 (1)掌握课文涉及到的一些高新科技方面的常识;

 (2)增强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树立投身科学、为国出力的志向;

 (3)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明白要“善用科技、造福人来”。

 2.使学生掌握序言的写法;能就课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作出自己的分析。

 3.使学生掌握或进一步巩固基本的阅读方法,并促其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三、单元总课时:

 12课时

 整体感知 1课时

 阅读方法交流学习 1课时

 自读、荐读 2课时

 读书交流评比会 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科学 4课时

 自由作文 2课时

 第1课时 单元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1、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使命感;

 2、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一、了解自己和公众的科学素养:

 1、教师下发一份《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学生当场完成。

 请按实际情况回答本问卷各个项目

 一、判断题

 1、 地心非常热。

 A对 B。错 C。不知道

 2、 人们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

 A。 对 B。 错 C。不知道

 3、 千百年来,地球上的陆地一直在缓慢地漂移。

 A。 对 B。 错 C。不知道

 4、 最早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

 A。 对 B。 错 C。不知道

 5、 抗生素能够杀死病毒。

 A。 对 B。 错 C。不知道

 二、选择题。

 1、 计算机病毒是:

 A 计算机程序 B 计算机部件 C 寄生在计算机中的微生物 D 不知道

 2、 DNA是指:

 A 提供人体营养的主要物质 B 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物质

 C 控制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 D 不知道

 3、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

 A、废气排泄过量。B、人口过多造成空气污染。C、氟里昂的使用。D、不知道。

 4、 如果要确认一种高血压药物的疗效,最好的方法是

 A、征求患者的看法。

 B、用医药知识来进行证明。

 C、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级不服,然后观察、记录,比较两组的结果。

 D、不知道。

 5、你对算命之类:

 A、 非常相信 B、有点相信 C、说不清楚 D、完全不相信。

 2、教师下发一则调查报告,学生阅读。

 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现状仍堪忧

 2004—05—21

 我国第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历时一年多时间,5月19日终于得出结果。这是中国科协继1992年、1994年、1996年和2001年之后,于2003年按照国际通用方法,对全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外)18岁—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的最新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公众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

 公众迷信程度仍然严重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与历年相比,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但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距离,处于落后地位。早在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到199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6。9%。此外,在对18个国家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我国名列最后,仅18%。瑞典第一,高达70%。因此,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

 不仅如此,在调查公众对封建迷信相信的程度时发现:高达20。4%的公众相信(包括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签”;26。6%的.人相信“相面”;14。75%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蝶仙或笔仙”;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

 年龄越大,科学素养水平越低

 需要指出的是,从被调查者的年龄上看,年轻人的科学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科学素养的水平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小。如:18—29岁为3。7%,30—39岁为1。8%,40—49岁为1。4%,50—59岁为1。15%,60—69岁为0。5%。由此可见,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尽快“充电”,已提到每一个中老年人的议事日程。

 在对不同职业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调查时发现,学生及待升学人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为15。6%;其他职业依次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有关人员、生产工人、商业及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相对而言,这可能与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有关。

 一年中绝大多数人没去过科技馆

 “什么时候能让公众像迷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迷科学就好了。”著名物理学家赵忠贤院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我们的现状看,要把科学变成像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通俗的东西,科普工作者还真得多费点脑筋。因为,这次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有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参观过一、二次科技馆的比例仅为7。2%;而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1%。

 令人关注的是,根据调查统计,在各种没去科技馆参观的原因中,门票价格并不像通常我们认为的是影响公众参观的主要原因(比例只有1。8%);而“本地没有”却占第一位,比例为57。7%;“没有时间”和“不感兴趣”占第二位和第三位,比例分别为17。8%和8。9%。看来,政府应尽快加大科普设施投入的力度;同时,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科普教育,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例如美国的黄石公园,在进门的时候首先对参观者进行地貌、地况及其成因的介绍,这就是一种科普。可是在中国的景点,听到更多的是仙女、天师的传说,甚至在向导游询问有关地理知识时也只能听到一声“抱歉,我不知道”。

 专家介绍,公众科学素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将为有关部门制定科技、教育、科普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也为国家制定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科普研究所负责人表示,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作为国家科技战略之一。我们不仅要通过调查了解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状况,也要努力找到如何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途径。

 美国、日本、加拿大、原欧共体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和定期地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美国的研究从1972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从来没有间断过。英国科学和工业馆中积累了长达170年的相关资料。学者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分析英国科技传播和经济、科技发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中国科协联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正在抓紧制定“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和“公民科学素质标准”(2049计划),使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按照分阶段的不同标准逐步达到较高的水平。

 3、请同学谈谈感想。

 4、教师小结:科教兴国,匹夫有责。

 二、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1、过渡语:心动不如行动,爱科学、学科学,渠道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阅读。我们的同学中,有许多人喜欢阅读科普作品,尤其痴迷科幻作品。这里,我们奉上几篇反映“高新科技”的文章,那么,一起来吧!

 2、学生浏览目录、课文

 3、组织交流: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你最喜欢哪几篇课文,为什么?在本单元中你认为应当掌握哪些知识,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又希望老师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呢?

 4、教师小结,介绍下阶段的教学安排,征求学生意见。

 三、布置作业:搜集关于几则“读书”的格言警句

地理教师岗位教学计划怎么写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比较喜欢考察关于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的知识点。对于这一类知识点,往往考生们由于未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总是容易分不清此知识点的几种分类,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分的情况。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在此对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常考知识点之?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进行总结梳理,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含义

所谓教学目标分类,就是运用分类学的理论把各项教学目标由最高的类依次分为较低的类、更低的类,形成一个渐次具体的多层次系统,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系列化、细目化和可操作化。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他的认知目标分类影响深远。认知领域目标是指认知的结果,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级水平。

知识是指对教授的概念、公理,解题的步骤、方法等应知应会内容的了解和记忆。诸如物理学科的定理、化学领域的方程式、历史领域的事件、地理领域的地名等等。是认知领域的最低层次;

领会是指对方法、原理等的理解、解释,是对方法、原理的内化过程,又分为转化、解释、推断三个维度。例如物理领域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地理中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解释等等;

运用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某一方法或原理对新问题的解决与处理,是书本知识活学活用的基本体现。例如,利用动能守恒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等;

分析是指根据所学概念、定理将问题分解,使之与所学内容一一对应,指向性更清晰,以更好的解读问题。其包括要素分析、关系分析、组织原理分析。例如地理领域中,将一片山峦按断层、褶皱等概念加以分解;

综合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并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其重新整理,合并的过程。是认知领域中的高级目标,体现了个体的思维与能力;

评价是指个体根据自身所学对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是认知领域的最高等级。

二、牛刀小试

1.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求学生?概括出《孔乙己》的故事情节?。这属于布鲁姆认知目标中的( )。

A.知识水平 B.领会水平

C.分析水平 D.评价水平

1.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目标分成了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水平。题干中?概括出《孔乙己》的故事情节?属于把握该文章的整体意义,契合领会的含义,领会水平指的是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故选B。

2.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辨别所给的一段文字是否符合逻辑?,这属于布卢姆认知目标中的( )。

A.知识水平 B.领会水平

C.分析水平 D.评价水平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A选项,知识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B选项,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二是解释,三是推断。D选项,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C选项。

解析

语文教案

地理教师岗位教学计划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1、地理教师岗位教学计划首先可以描写地理教材的分析和教案的准备;2、然后可以描写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3、其次可以描写地理教学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4、最后可以描写地理教学的辅导、学生作业的批改以及教学反馈。

地理教师岗位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进行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从“懂得地理”走向“利用地理”。

二、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因地理课一直不受学生、家长和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使得同学们难以认真学习地理。但是,因为学生刚刚升入初中,第一次接触地理,所以让同学们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上好,还是可以让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再加上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我有信心做好。

三、具体措施

1、抓好地理课堂教学常规。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虚心向外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9、争取结合地理学科内容多点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效率效果。

地理教师岗位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主管教学校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本届蒙西阳光学校七年级共有五个班平行班级,平均每个班级30人。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学生的层次也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开学近一周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不强,一些小学生身上的特点还没有完全褪去,面对地理这门新的课程,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动的习惯,多安排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种多样,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体验,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七年级上册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框架,包括地球与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共五章内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分三节,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地球仪的组成要素,重点是经线、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即自转和公转,这里面主要学习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也为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做铺垫。第三节地图,主要讲述地图的基本要素,要求学生学习读图、析图、绘图和选图用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分两节,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主要是介绍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关概念和分布,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第二节海陆的变迁,重点讲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理论。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共包括四节,第一节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入手,学习天气的相关知识;第二、三节分别讲述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主要介绍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分三节,第一节介绍世界人口与人种的构成和分布;第二节主要讲述世界上各地区的语言种类和分布以及宗教的分布;第三节讲述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类型,聚落的特点和影响聚落形成的一些基本因素。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讲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落实“自学精讲,以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理念,加强集体备课,精心准备地理学案,力求每节课学生各取所需,做到天天清、课课清、堂堂清。

2、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深入研究学案教学的特点,认真编写学案和教案,把握学案教学的整个流程,充分发挥学案教学的优势。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提高整体地理学习质量。

5、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教学在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教师作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再进行总结、要课文、图像作业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记忆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归纳、记忆等能力、并及时强化巩固、懂得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感受地理学科的有用性。

8、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地理教师岗位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教与学让学生由莫生到熟悉再到喜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本学期教学的重点就是打好基础,抓重点——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初二会考为指针,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初一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6个课时。小学升上来的学生对地理完全莫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月一考,作业方面做到单独面批和与小组长检查相互结合的办法,来缓解班级数量太多,作业积压的程度。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针对考试抓重点。

3、更多注重平时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地球的运动及现象,海陆变迁;

(2)气候与天气。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3、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教师岗位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

通过复习七、八年级上下册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教完七、八年级地理上下册选取的8章内容,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世界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着较为详尽的知识掌握。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地球和地图,地球的运动。

2、中国的气候及自然资源。

3、会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多种教学形式,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自觉性。关注热点问题生活问题,进行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

六、教学课时与进程:

1、九月份复习七年级上册内容。

2、十月份复习七年级下册内容。

3、十一月份复习八年级上册内容。

4、十二月份复习综合训练题。

5、一月份进行考前模拟训练。

地理教师岗位教学计划5

一、课前教学设计准备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学生上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教师运用策略的智慧结晶。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注意突破三点:

1、目标性——授课目标应清晰。在每堂地理课堂上师生需要完成哪些教学目标,怎样完成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吃透教材,考虑好每段小结,在学生每个阶段的活动之后能够给予学生一个简洁、精辟、深刻的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达到状态,利于教与学的稳定平衡。

2、针对性——首先教学内容是面向全体,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了解学生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问题,对教学的这些关键点,教师应提前构思好教学方案,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渡过难关。当然这也是教师在学生以往反馈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什么一般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道理也就在这里。其次,教育全体学生,但要针对群体的学生,这样以牵前引后,扩大学生吸收面。因为目前各班人数在40个左右,层次差别较大。

3、高效性——课堂40分钟时间里应高效地达到或接近目标。这就意味着要化地利用好时间成本。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在想学的前提下,潜意识里计算着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限度地消化最多的知识;或者是在知识一定的情况下,怎样利用最少的时间。这种时间利用的效用都体现着高效性。所以,教师教学要想体现出高效性,关键在于如何扩充知识容量或者如何扩展思维的空间。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应相互协调为宜。

二、提高自身全方位的素质

1、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

首先要进一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教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学案时做到“深入浅出”,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从而使学生“浅入深出”,步步为营,逼近目标;其次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所涉猎,甚至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这样在编写教学案时,才能使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才能够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达到“应用”和“拓展”的目的。我们地理学科,我可以多读一些书,比如《中国国家地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还可以到地理专业论坛、周村区地理教师QQ群、淄博初中地理人QQ群等交流区,跟同行探讨请教,还可以互相分享资料;甚至看看新闻,也可以了解一些热点知识。总之只要用心,虽不一定能成为名师,至少能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老师。

2、注重集体备课

积极参与备课和集体备课,制作完善导学案。第一步是个人课前备课;第二步是集体备课,初三地理组内讨论、点评;第三步是修改并印发学案;第四步是课后要通过课堂反思修改学案;第五步是将最后的学案制成电子稿,存档,作为后续教学使用。

三、学生兴趣的培养

1、创情设境,激发兴趣

(1)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工作计划#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地理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精心设计课堂#工作计划#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

(2)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自己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当中。

2、发挥小组合作优势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发挥小组的作用,同时尽量做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3、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

4、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电子杂志等手段来提高学生习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及时进行反思

教师应该教有所得。目的是让自己更轻松,更高效地开展教学。把节约出的时间投入到更需要的体现个人价值的方面,做个科研型、博学型的教师。鉴优劣、品得失,所以在课后反思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这也是教师肩负教育的责任。

总之,没有所谓的教师,而只有最适合特定课堂的老师,没有的课堂,只有最有效实现特定目标的课堂。地理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地理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地理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正确的执笔方式和写字规则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2、让学生经历看、听、练等活动方式形成写字技能

 3、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把字写好。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画和占格。

 难点起笔、运笔、顿笔和收笔。

 教具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目标导入。

 1、导语:“倾尽三江水,习得一字书”。那位小朋友理解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写字的重要性,其实写好字不仅是读书人的门面,而且正确学习汉语的基础。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到写字乐园学习一些字的写法。

 2、板书课题,确定学习目标。

  二、欣赏交流,目标学习。

 1、课件出示书法作品,学生共同欣赏,领会书法

 艺术的独特。

 教学过程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学写的生字,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说说写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棵柏村杨松桔

 3、小组中交流写字应注意的问题,之后全班汇报。

 4、教师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上面每一个字,边演示边讲解写法,指导学生起笔、运笔、顿笔和收笔。

 例如:“村”字在书写时要做到避让,捺变点。

 5、学生跟随教师和课件仿写书空。

 6、小结“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

  三、实践操作,目标练习。

 1、下发带有本节课生字的字帖,学生按照书写要求进行临摹。

 2、学生独立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中进行比赛练写,选出优秀作品,利用展台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评议,共同学习,弥补不足。

  四、学以致用,当堂展示。

 每名学生讲本节课学习的生字写3遍上交。

  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全课总结。

 写带有“左右结构”的生字要注意什么?(要做到避让.)

 2、布置作业。

 完成本次写字任务,写一篇小字。

 板书设计写字乐园

 棵柏村杨松桔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计

 《荷花》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用第一人称描绘了公园里满池荷花的美丽景色。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方面,难点是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为此,运用电教媒体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在解决教学重点的同时,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可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强化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电教媒体所创设的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欣赏,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听、说、读的技能,提高他们观察、想象以及赏析词句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说明

 1、围绕训练目标,创设情境、引导情趣:

 为使学生对满池荷花有真情实感,特设计宽银幕投影,以增强空间效果。用轻柔的音乐和描述性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美丽动人、风姿妩媚的荷花池旁。初步的观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清第三段的脉络: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并按这一顺序显示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读文赏析。

 2、借助情境,理解词句:

 凭借电教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从形象到抽象,理解词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课文里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 “冒”字,学生难以正确理解,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若设计卡通式的动景,让学生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渐渐往上生长的过程,从而领会到“冒”是往上升,是在荷叶的缝隙间长出来,体会其长势。进而再与“钻”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通过电教媒体的辅助,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词句,从静态中体会荷花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活跃思维,增强美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3、神化意境,陶冶心情,朗读升华:

 课文第四节,作者想象了荷花的动态美,是全文的难点。其中“我仿佛是一朵白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在翩翩起舞”一句,更难领会。采用一幅神化的意境:满池荷花的静景配以仙女翩翩起舞的动景,让学生观赏,使学生理解作者看荷花的心情和神情,再通过一个口头句式训练:“我( )地看着满池荷花……”让学生自己感受表述。并再次面对荷花的特写镜头,诵读课文,在神化般的意境中,增强美感,陶冶学生的身心。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创设情境,学习第一段

 1、揭示课题:《荷花》

 2、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荷花池旁。

 (教师同时打开三架投影机,使宽银幕上的满池荷花刹那间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3、学习第一段:

 ⑴ 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⑵ 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喜爱,希望看到荷花的一种迫切心情读出来。

 二、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学习第二段(重点)

 1、师:我们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欣赏呢?

 (听录音,指导看投影)

 2、图文对照,理解词句:

 ⑴ 荷叶是什么样的呢?轻声读课文,划出描写荷叶的句子。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挨挨挤挤”,抓住词语体会荷叶的数量多,形状大,颜色美。

 ⑵ 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的录像并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通过卡通式的动景使学生理解“冒”的意思,与“钻”进行比较,知道“冒”显示出荷花生机勃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⑶ 在诵读、观察的基础上对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进行赏析。

 (运用电教画面,让学生在欣赏中对“只有展开两三片花瓣,全展开的,含苞待放的荷花”表示自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领会满池荷花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⑷ 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将画面上荷叶覆盖住,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朵朵荷花,让学生理解荷叶可以衬托荷花的美。

 3、欣赏满池荷花的组合美:

 ⑴ 师:为什么“我”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呢?

 ⑵ 观赏姿态各异的荷花,结合朗读指导。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使学生爱美的情感得到升华。

 4、为什么说这是一幅活的画?

 结合上下文理解。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简析

 课文记述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表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中提出问题,在充分读书后,小组合作交流个人阅读时的理解,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魏、廓”等生字,会写“吻、锯、拼”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魏格纳又在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请响亮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词,纠正对方的错音。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词。

 4.识记生字,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5.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6.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7.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汇报:用“__”画出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用“~~~”画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3)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南美洲和非洲的位置,看看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的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很吻合。

 (4)指导读好画出来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科学家是怎样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一假说的?

 (2)四人小组内交流。

 (3)检查汇报。

 (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在南极洲找到了显示植物生长痕迹的煤块,找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还发现了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的冰碛岩。这些新的发现,使“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

 (4)师生合作读书。(老师读第三自然段,女同学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男同学读第七、第八自然段,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证明“大陆漂移说”的。)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2.讨论交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3.把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次。

  三、质疑问难

 你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组词说句。

 2.观察各个要求会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的发现。

 3.指导书写。

 要点:“适、存”是半包围结构,“适”的笔顺是先内后外,“存”的笔顺是先外后内;“吻、锯、拼、煤”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吻”字的右边“勿”不要写成“匆”;“置、悬、崖”是上下结构,其中“置、崖”上小下大,“悬”上大下小,“置”字下面的“直”中间是三横,“崖”字下面是两个“土”,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书写上下结构的字,上下要对齐。

 4.学生在写字本上独立书写。

 5.评价,互相欣赏与指正。

  五、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查阅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

  习题精选

 一、组词。

 锯( ) 置( ) 痕( )

 据( ) 值( ) 恨( )

 适 存 参

 二、改病句。

 1.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困苦的考察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造句。

 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些发现都证明: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着。后来,古老的大陆向北漂移,漂向赤道,天气也渐渐转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还出现了恐龙等动物。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

 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并被视为板块构造学发展的基础。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1.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证实( ) 发觉( ) 漂动( )

 反义词:聚合( ) 炎热( )

 2.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接龙。

 参差不齐→( )→( )→( )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坡”等12个生字。会写“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知道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等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掌握“低、游”的字形结构。

 教学准备:学生按照预习卡的要求预习,教师做好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坡”等12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一上课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动画片。(播放动画片)

 2、动画片看完了,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有一个作家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写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的第16课《要下雨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一、板书:要下雨了

 4、诶,这题目“要下雨了”与“下雨了”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要是将要,快要的意思。要下雨了是将要下雨;下雨了是雨已经下来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再读一次课文,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3、同桌交流: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或选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同桌读一读。

 4、检查读书情况。谁能够勇敢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在听的过程中教师予以评价。

 5、通读全文,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

 三、趣味识字,寓教于乐

 1、看到大家读书这么认真,瞧,生字宝宝忍不住要和大家交朋友啦!

 出示:山坡割草很闷伸腰大喊潮湿

 虫子消息搬家一阵哗哗哗(给红字注音)

 2、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说一说你觉得读哪个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3、生字宝宝想知道小朋友是怎么认识他们的?

 本课合体字居多,可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同时可用熟字带出生字。

 4、通过多种形式认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5、通过“帮字宝宝找妈妈”的识字游戏巩固生字。

 将生字贴在黑板上,师扮演妈妈:山坡山坡坡坡坡,你在哪?

 学生从黑板上找到相应的字,大声回答:山坡山坡坡坡坡,妈妈,我在这。

 四、指导书写“吗,吧”

 由于吗和吧的口字旁我们已经练写过,这两个字只需提醒正确的笔顺,并主意左窄右宽,老师范写,就可让学生自己描红,书写。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8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2.通过识字、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写字;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蝈蝈的知识;推荐学生阅读普里什文(前苏联)的作品《金色的草地》。学生准备:自己预习课文,了解蝈蝈及其他小动物的歌声。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三、朗读评比:

 四、学写生字:

 五、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1.把课文读给

 教案《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绿色的歌》教案》,来自网!

 爸爸妈妈听。2.想想你还听过哪些小动物的歌声?3.积累形容词。( )的晚霞 ( )的月亮 ( )的秋天 ( )的心情

 板书设计:老师把要写的字范写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二、精读课文:

 三、指导朗读:

 四、语文实践活动:

 五、课堂小结:这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写得非常优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写作顺序来写作文。

 六、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2.推荐学生阅读普里什文(苏联)的作品《金色的草地》。

语文教案 篇6

  〖要点阐释〗

 “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压缩语段教案。主要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提炼、概括、压缩能力及表述能力。恰当的压缩语段,大致需要两种能力:筛选和概括能力。压缩语段题目在高考中曾多次考到,如1992年,1993年、1996年和20xx年的高考题中就有这类题型。压缩语段的题目,特别体现思维的外化,也就是说,准确把握语段整体结构与内容语段是不可回避、不容轻视的基础。

  〖命题范围〗

 1.筛选中心句——筛选文中能够表明中心的语句。

 2.拟写一句话新闻、新闻标题、导语或电报稿等。

 拟一句话新闻,要把握文段语意,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所谓关键信息,主要指读者最关心、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提炼时,要根据是否是读者最需要知道的内容,是否是目前最需要宣传的标准来考虑。

 新闻标题和导语在新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起着提挈全篇、浓缩文意的作用。因此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要求富有吸引力。

 拟写新闻标题,不但要突出主题,内容上也要扣住文段中心,而且还要使标题醒目,引人注意。因此,好的新闻标题,往往用词别具一格、结构工整,善于使用修辞方法等。

 新闻导语,是要把消息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话在开头一段中加以表述,它是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消息的情况与结局,这是新闻的特殊格式,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压缩语段教案》。

 电报稿是简洁的信,也是电报内容的高度浓缩,其特点是言简意明,要言不烦。

 3.对所给材料进行高度压缩概括。

 这有些和现代文阅读中“辨明和筛选重要信息”相似,它需要我们准确理解文章或材料内涵,在准确理解语段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心。

 要注意概括和提炼语段的主要内容,适当注意语段首句、过渡句、尾句等,并要统观全段,进行压缩和概括。

 4.根据材料给某一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也属于压缩语段范围,它要求必须在整体理解基础之上加以概括。

  〖遵循原则〗

 1. 要点齐全。既然是压缩,必然会舍弃原语段中的一些内容,但是,必须把若干“要点”保留下来。这里的所谓“要点”,是根据题干的指令确定下来的语段中的部分信息。这些信息的有无以及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

 2. 字数达“标”。既然是压缩,必然会限定字数,超过这个限定是要扣分的。当然也不是字数越少越好,重要的是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题干要求的全部要点“装”进去。试题所限定的字数通常是参照最佳答案的字数设定的,有时甚至是字数不足就不能包容所有的要点。

初中英语教师资格证 试讲+说课,试讲是20分钟(无学生),应该怎么进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是科学说明文,但所说明的对象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文章内容并不深奥。下面给大家分享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出说明话题——恐龙灭绝

(展示恐龙)6500万年前,上一届地球霸主——恐龙统治着世界。可是,它们在生活了1.6亿年后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围绕着“恐龙灭绝”这一事实,仅科学家们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多种,大家各执一词。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观点,不知能否说服你?

(直观的展示代入感极强,简洁的语言解说指向性明确,既迅速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恐龙灭绝”,又在不经意间将思辨的种子种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观点性文章的结论。)

二、全文瘦身——速读,筛选信息理结构

研讨一:把两篇短文浓缩成一篇百字文,你会组合哪些语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文末总结句:

《恐龙无处不有》: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标题: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一环节,筛选信息,明确全文结构:总分总式,层次分明。先总说科学观点,再由两文证实。每篇文章由科学发现引发思考,逐步说明,篇末总结。)

三、文脉透视——跳读,梳理脉络看思路

研讨二:把说明过程提炼成一条逻辑链,你会补全哪些内容?

从“一个领域的科学发现”到“另一个领域的科学结论”,请你找出作者的说明思路并简要记录、交流。

1.全班集体讨论《恐龙无处不有》:

古生物学领域←→地质学领域

___________恐龙无处不有-→__________________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1.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能漂洋,大陆自己漂移→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2.事实论据: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推理:恐龙遍布世界各地→推理:恐龙不能在寒冷的南极生存→问题: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假设: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参考3.恐龙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恐龙无处不在,曾经遍布每块大陆→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现存大陆在远古曾是联结在一起的“泛大陆”→“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

参考4.科学发现: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产生质疑:恐龙来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研究价值:证明地壳运动理论。

2.小组合作交流《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①引出说明对象→②-⑥摆出对立理论→⑦-?解释斯石英的成因、性质(高压产生斯石英,高温还原为沙子)→推断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未发生过火山运动→恐龙年代岩层发现斯石英→?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3.知识卡片助读:

事理说明文多用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从简单到复杂、从特点到用途、从主到次等。

小结:两篇文章都运用了逻辑顺序,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古生物学转入地质学,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先摆出两种对立观点,再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特性,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证实了行星撞击说,解释了生物界恐龙灭绝的原因。采用了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梳理脉络看行文思路,让学生在有层次的小组活动中初步感受推理的过程,最后适时落脚在对逻辑顺序的研讨上。)

四、语言聚焦——品读,鉴赏表达悟写法

研讨三:科普文的科学严谨和通俗生动,你能发现吗?

1.关注括号中的补充文字(课后练习题3)

a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科学方法,补充证据)

b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科学价值,现实意义)

c即非常纯的沙子。

(科学态度,严谨认真)

d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适时调侃,幽默生动)

小结: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2.关注短文中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引导学生研究说明文的语言,通过细腻的品读发现说明文语言的共性特点和作者语言的个性特色,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会欣赏科普文准确严密而又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并从中感受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情怀。)

五、头脑风暴——补写,激活思维试身手

研讨四:科普文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技巧,你能运用吗?

1、辨识:认一认,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

2、印证:加一加,请为本文的科学观点补充一个例子。

科学观点:“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参考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

参考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参考3:生物学研究中的生物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参考4:制造业掌握把水晶磨光的技术,做成透镜放大物体。显微镜的发明,使生物学向前迈了一大步,人们进入了观察细胞的时代。

参考5:瓦特发明蒸汽机,后期出现的内燃机不仅仅使工业,还让整个世界、各个学科都得到了助力。

(这一步,重在学习并践行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间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开展研究的必要前提。若学生掌握的科学事例有限,还可扩大为谈论“不同学科”间的影响。)

过渡: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科学观点,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他说服你了吗?其实,这只是众多推论中的一个,并不是定论。

3、质疑:比一比,请为“恐龙灭绝”这一话题补充一个你认可的学说。

布置作业:查资料,从众多的“灭绝说”中选择一个你认可的,用从本文中学到的方法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恐龙灭绝”这一话题的思考,并相互交流。

(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拓展,阅读探究并书面表达,交流研讨。这样可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而有悟,同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这两篇科普文所传递的信息不是客观的定论,而是主观的一己之见。学习这类文章,要进行理解式阅读,在文本和生活的联系中去理解作者的观点,试着将文本观点与生活经验进行相互印证。还要进行批判性阅读,与作者展开“对话”,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与作者商榷,激活思维。)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第1课时

教学过

一、导入新课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比较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1.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2.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明确:《恐龙无处不有》,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是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是“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比较说明思路

《恐龙无处不有》的说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的知识。

备课笔记

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重点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补充说明的作用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四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明确: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2.这些括号中的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加以说明。

明确:(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2)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一句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通俗易懂。

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目标导学二:比较思维推理过程

3.请学生写出《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过程。

明确:《恐龙无处不有》: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中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说明南极大陆上有恐龙。但恐龙是不能在南极洲那种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那这些恐龙是怎么来的呢?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只能做反向思维,是南极洲大陆自己漂移过去的。

《被压扁的沙子》:有超高压的存在,就会出现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压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击会造成超高压,所以可能出现斯石英;斯石英在高温下可变回原始状态,因此火山爆发造成的高温会使斯石英消失;大撞击引起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变成普通沙子;但许多斯石英会因撞击被溅到平流层中避开高温而保留下来;发现斯石英的岩层年龄有6500万年,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因此推断恐龙灭绝可能是由撞击引起的。

小结:学习了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层次分明的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通过比较阅读,明确不同科学领域这件事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及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1、疏通字词,通读两篇短文。

2、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要阅读两篇文章来探寻一个问题。两篇文章分别是《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一个问题是和恐龙有关。那么,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恐龙的什么问题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课文去探寻和恐龙有关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脉络结构。

(设计意图:为下一环节进行比较阅读做准备)

学生学习活动:自由朗读,同桌合作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

《恐龙无处不在》

第一部分(1)引出说明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互相影响

第二部分(2-14)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来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依据

《被压扁的沙子》

第一部分(1-4)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二部分(5-17)通过对斯石英的分析得出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三、比较研读

1、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1)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分别从什么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的?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文中都涉及到哪些专业科学领域?

(设计意图: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比较阅读能力、语言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明确:

(1)板块构造理论╱恐龙灭绝的原因

(2)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造成的

(3)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会迁移→大陆在漂移╱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形成性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4)考古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2、整合探究结果,解决导入时提出的疑问。

(1)两篇文章都谈及同一个主题——恐龙,但说明的问题却不同,一是谈恐龙无处不在,二是谈恐龙灭绝的原因。那么,这同一个主题——恐龙在这两篇短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2)作者如此设计,是想说明什么问题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学生学习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明确:

(1)依据╱引子和结论

(2)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互相影响

3、教师小结

两篇短文都谈及同一个主题——恐龙,但说明的主要问题不同。《恐龙无处不在》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的正确;《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为证据。作者通过这两篇短文来证明一个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四、拓展练习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板书设计

板块构造理论←无处不在←恐龙→灭绝原因←被压扁的沙子

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互相影响

六、教学反思

把两篇短文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是我这节课设计的最大亮点,通过比较阅读,完成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的分析,让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存在的问题是,一节课进行两篇短文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课堂容量较大,所以课前充分的预习至关重要。

教师证的试讲相当于讲一堂课,时长二十分钟左右。一般要有复习以前内容,导入新课,巩固练习等阶段。

1、导入

可以采用故事、歌曲、名言、明知故问等形式。

2、讲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① 教师通过什么方式提出哪些问题,如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参与到什么程度。

②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更有效。

③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媒体来展现教学内容。

3、板书

板书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目的性、准确性、简洁性和直观性。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常见形式有课堂练习和提问。

5、总结

总结的意义在于对知识进行梳理,强化学生记忆。

试讲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偏于具体化,要把怎样上好一堂课表现出来很重要,像新课的导入,教的过程都是很重要的,虽然是没有学生的,但你要当做是有学生来上的。

说课呢,你可以当做和其他老师交流教学经验的课程来说,主要需要说教法,说学法,说重难点,说教学目标等。

1. 说教材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

2. 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目标导学法;演示实验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等。

3. 说学法

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等。

4. 教学程序

导入;授课;练习;作业;研究性学习。

说课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你也要当做下面是有一群老师和你交流经验的,说出大概思路和方法即可,偏概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