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斯拉机器人首秀引发专家质疑,称产量和价格相差太大,具体情况如何?

2.马斯克称人形机器人“擎天柱”9月出原型机

特斯拉机器人价格_特斯拉机器人价格及图片

目前世界上大规模商用的机器人,以安装等为主要工作的工业机器人,以扫地、带路和上菜等为主要工作的服务机器人,各有各的局限性。工业机器人因为只在流水线上一个工位干一个职能,因此只需尽量让自己充分发挥力气大、速度

快、动作精准的优势就可以了,只需傻瓜式的极少量编程。 服务机器人服务的工种五花八门,但需要解决找路、避障等共性问题,因此需要另一种完全不同的

程序传感器收集行人信息,然后软件计算路径等。

因此,扫地机器人去到新家要重新认路,上菜机器人在餐厅改桌椅排布后也要重新认路,灵活性也

不太好。行业头部的波士顿动力 的答案是做环境适应性够强的腿式机器人。

一、在全球那么多家做腿式机器人

的厂商里,它是极少数的实现了能后空翻、能走冰面沙地还不怕被人踢倒效果的,可见其控制技术

的优秀。

但是,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却非常惨淡:适应多种路况走路不倒的优势,在工业机器人

机械干活高效、服务机器人做好细分工作面前没有多大商业价值,且较贵的价格更限制了波士顿动

力扩大受众。

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FSD强大的把摄像头采集的数据分析成路况局势,并综合多种可能作出最优判

断的软件能力。它涉及很多预测视野盲区车辆行驶、判断周边车辆下一步动态以及对自己的影响、穷举各个交通参

与者的路线然后找自身行驶最优解等分析性工作。相比人类驾驶员可以依赖常识和经验,让自动驾驶程序实现这个效果是颇为不易的。

二、既然可以靠视觉观察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行驶轨迹然后算自己的行驶轨迹了,那同理,把脚的这套工

作复制到手可得:靠视觉观察炒菜然后自己规划炒菜注意对机器人来说炒菜难在菜式多样性而非

菜谱火候、靠视觉观察篮球然后自己规划打篮球赛注意对机器人来说篮球难在配合而非投球或

突防等等。

综上,短期来说的潜力还没被打开,相对其他局部性专业的廉价机器人来说用腿走路暂时

发挥不出场景适应性优势,长期看好在类FSD模式的机器学习下不断适应新场景、丰富新

功能。

三、我一直坚信物理和工程不会骗人,相比于之前国内外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原型机

可以说符合技术开发预期,但低于资本市场预期,严重落后于公众预期,目前我认为没有量产的可

能,2万美元的售价也因此是个噱头。其实最令我失望的是,在发布会的环节面临诸

多人形机器人的落地与前景的问题时,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甚至都没有很自信具体地描述

一个场景,而是用的愿景给搪塞过去,看得出来

老马对人形机器人真正能用在哪里还没有想清楚,这可能对行业前景是个不小的打击。

整体采用电池组供电,搭配电驱伺服关节的形式,基于无

框力矩电机+谐波减速器的旋转关节,基于力矩电机滚珠丝杠的线性关节。旋转关节整体的输出扭

矩密度和当前各大人形机器人厂家的关节性能类似,线性关节着重了力输出能力,但极大

牺牲了输出速度性能,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设计方案,限制死了下肢的高动态运动能力。

四、基本上和当前协作机械臂的关节方案高度类似,无框电机谐波减速器高低速双编码器抱闸力矩传感器输出端交叉滚子轴承这套方案我觉得如果是用在固定基的协作机械臂上没有问题,用

在浮动基的双足上,是不是会显得太过笨重了,尤其是每个关节都集成抱闸整场发布会看下来并没有看到特斯拉公布原型机的自重数据。

下肢这个方案较上肢关节相比缺少了抱闸,使用了本身就具备自锁能力的行星丝杠将旋转运动转化

为线性。我个人不是很喜欢丝杠传动的方案,因为就像上文中提及到,一般丝杠的传动精度高,输

出力能力强,但反驱透明度差,响应速度慢,这套驱动方案会极大限制下肢高动态的运动能力。这个没啥用。

前段时间小米还发布了一个。

工厂一般为了省钱,使用专用的机器人,多是机器臂,不可能买超过一辆车价格的通胀机器人。

特斯拉机器人首秀引发专家质疑,称产量和价格相差太大,具体情况如何?

开发机器人可以让他们的企业有着更多的竞争力,可以让他们全面的发展,利于他们未来的一些竞争。

马斯克个人的宣传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机器人,除了人们对机器人的关注外,许多企业也非常关注机器人的生产。关注国际新闻的网民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样一条信息。马斯克声称擎天柱机器人将比汽车更有价值。这一信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网民的关注和机器人的讨论。在许多机器人中,人们特别关注仿人机器人。 ?

密切关注特斯拉的仿人机器人?

特斯拉并不是唯一专注于类人机器人领域的公司,许多科技公司一直在努力,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抢占市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日本企业在机器人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许多日本企业已经推出了人造皮肤仿人机器人。尽管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的起步还不晚,但它将面临许多竞争对手。马斯克曾在他的播客上说,他的特斯拉机器人总有一天会成为人类的伴侣和工人。

智能时代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个性,这对所有机器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这种个性可以进化到与主人相匹配的程度,也可以随你的意愿发展,预计特斯拉还将在未来提供其超级计算机的更新,目前,该计算机于去年AI发布,特斯拉的自动驾驶项目也将全面更新,马斯克渴望开发人形机器人的原因是有多个方面的,特斯拉发布了有关机器人的相关信息。由于特斯拉发布了关于机器人的通知,特斯拉将生产机器人。

马斯克称人形机器人“擎天柱”9月出原型机

机器人就应该像**里那样类人,这大概是很多人在18年大家的认知,

直到这个圆坨坨的出现,机器人才开始走向千家万户,当时家里人都觉得很稀奇,这么个圆坨坨的

玩意儿也能叫机器人,原来没手没脚的机器人也是好机器人呀。可在此之前就有了许多各有神通的机器人。废墟搜救可变形机器人,在四川芦山地震救援行动中,废墟可变形搜救机器人和另外一款机器

人化生命探测仪在震区实现了多种典型环境的搜索与排查,徒步十公里,实现了20余处废墟环境排查,圆

满完成了芦山地震救援任务

旋翼无人机,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排查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4台飞行机器人共排查了6个乡

镇,获取了近50平方公里震区的空中信息,排查了高层危楼50余栋,大大提高了国家救援队灾后排查救援

的工作效率,缩短了他们的工作时长,赢得了国家地震救援队的信任并获得高度评价。火灾救援机器人,该机器人身上安装有超声波传感器和红外线摄像头,可以搜寻并定位被困人员,然后将

伤员轻轻地拖到救护车上并转移到安全地带。而且它还携带有氧气瓶,可以随时为伤员输氧。

一、蛇形机器人,虽然它的移动速度较慢,大约每秒5英寸,但是它可以深入废墟中的每个角落,还可以爬

坡。它安装有头,可以将拍到的图像传给救援人员,帮助他们了解了解受灾区域的内部情形。它

曾在佛罗里达的一次停车场坍塌事故中帮助救援队实施营救。

履带式机器人,虽然这个履带式机器人外表看上去既像棺材又像坦克,但它履行的却是救死扶伤的职责 将被困人员运往安全地带。

轮滑式机器人,可随意转换的机械腿,可以检查地形以确定最佳的移动方式。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行动

时,相比踏板,支架的灵活性更佳。但在平地上,不管是速度、能量需求还是稳定性上,轮子的表现都更

为优异。机器人可以通过检查地形来确定究竟使用支架还是轮子。呼吸探测机器人,它安装有四组轮子、踏板和六个电动发动机,并且还有一个机器臂用来开门、传递食物

等生活必需品。

二、最重要的是,它还内置有一台红外线传感器和一台二氧化碳传感器,用于探测人的呼吸和

体温状况。

昆虫机器人机器蟑螂,长久以来,昆虫世界一直是机器人工程学领域灵感来源的沃土。这款机器人内

置有低分辨率照相机和Wi-Fi芯片。它最大的优点是行动非常敏捷,每秒可以“行走”1.5米,而且外壳坚

固,即使从十层楼上摔下来也毫发无伤,仍能健步如飞。对于预算有限的救援行动而言,价值不可估量。

在已经存在的需求中,就有一种必须双足的场景,而且随着目前我国受教育程度提升而日渐下降的

结婚率,该场景已经有写在明面上的市场。

完全不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是技术能不能跟的上的问题。

需求写在这了,你不开发,我不开发,总有人去开发。某种特殊功用机器人应该人型,当然特殊嗜好的也可以不用人形没有必要开发就是扯淡了,这样说来许多产品当初都没必要开发。

三、人形机器人兼容性是最好的,

兼容性好的东西,后续成本就低,甚至几乎没有,其它外形的机器人你必须额外订购特殊的设备,

或者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

成本极高。

比如你怎么能把一个其它外形的机器人塞进挖掘机里头让它操作,人形机器人,通过机器学习教会它就可以了。

简单来说,在人类社会,人类外形的机器人,人类能做的工作它几乎都能做,

非人形机器人 只能做某些工作。

还得为它特殊设计额外的装备来兼容它的外形。

这就是第一性原理啊,

如何在不对人类社会常用工具进行任何改造的情况下用机器人来替代人类。

答案就是跟人完全一样的外形。

零成本替代,买一个就直接替代人类。

人家是要在所有人类工作领域实现替代,

某些网友只考虑了移动和稳定性。

机器狗 上战场你得给它设计特殊的武器,

人形机器人 直接用现役装备就可以。

至于功能上的问题,这不是刚开始嘛。

这个机器人,唯一出彩的地方,就是特斯拉这个名头而已。其本质就是马斯克搞了个草台班子。吹

的锣鼓喧天,最后搞出了这么个玩意。不过很符合美国形象。很像拜登!

以前日本出的那个机器人,就很像三倍!

吹的再狠,也就是普通的机械组织和控制系统而已。小米铁大和这个,区别不大。铁大好歹自己能

挪几步。

为什么一定要做成人形?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做一个能辅助老人残疾人上下楼梯的机器人,人形肯

定最不可靠!

人形机器人是水到渠成的事,绝非刻意为之。等到我们生产生活中各种机器人逐渐普遍,那时候自

然而然就会有技术成熟的人形机器人。

马斯克称人形机器人“擎天柱”9月出原型机

马斯克称人形机器人“擎天柱”9月出原型机。其实早在2021年8月,马斯克就在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发布了特斯拉机器人。马斯克称人形机器人“擎天柱”9月出原型机。

马斯克称人形机器人“擎天柱”9月出原型机1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宣布于9月30日(原定于8 月19日后推迟)举办第二届“人工智能日”,“展示该公司项目许多很酷的更新”。

去年的这一活动重点在于展示自动驾驶项目,也宣布了“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计划”,该计划被称为“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

此前,第二个人工智能日被宣布推迟到9月30日,马斯克在推特上写道:“到那时,我们可能有一个擎天柱的原型机在工作。”

马斯克21日在卡塔尔经济论坛上接受采访表示,“希望我们能有一个有趣的原型机展示给人们”。

“在特斯拉,我们有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团队,我正在与他们密切合作,希望在9月底前制造出人形机器人的原型,我认为我们正在朝着这一点前进。”

马斯克还暗示,为了证明特斯拉是一家“真实世界的人工智能公司”,还将在大会上展示其他东西。

“我们举办这类人工智能日活动只是为了强调,特斯拉不仅是家汽车公司,在我看来,我们是现实世界中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

马斯克此前曾表示,他相信初代机器人将于2023年开始生产,能够执行诸如接送食品杂货等任务。

此外,马斯克解释说,擎天柱的开发是为了在必要的情况下人类可以超越并压制它,他强调人形机器人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因为它的控制将是分散在多个方位的。

马斯克曾播客上表示,他的特斯拉机器人有一天会成为人类的同伴和工人,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以培养出独特的个性,并不是所有的机器人都一样。这种个性可以进化到与主人匹配,或者随你喜好去发展。”

预计特斯拉还将在未来提供其超级计算机Dojo的更新,该计算机在去年的人工智能日期间发布,特斯拉的自动驾驶项目也将进行全面更新。

最后,马斯克呼吁机构监督并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以达到“以科技助人类发展”的目的。

马斯克称人形机器人“擎天柱”9月出原型机2

美东时间6月21日,“硅谷钢铁侠”马斯克接受彭博总编辑John Micklethwait的采访,并确认特斯拉将于今年9月30日推出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原型机。

受此消息影响,大洋彼岸的A股机器人板块近两日大涨。今日收盘,传统工业机器人中技术领先的减速机厂商绿的谐波喜获20cm涨停板,申万机器人板块中18只个股中有12只飘红,5只个股涨超7%。

国盛证券研报分析认为,从相关产业链分析,人形机器人涉及到自动驾驶、视觉导航、传感器技术等多个技术融合,机械产业链方面主要涉及到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系统、驱动器等)、机器视觉等方面,

根据工控网数据,按成本拆分,伺服系统/控制器/减速器/本体制造分别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24%/12%/35%/23%,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成本合计超70%,随着机器代人浪潮加速,我们认为相关产业链具备较大成长潜能,尤其是上游核心零部件有望直接受益。

其实早在去年8月,马斯克就在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发布了特斯拉机器人。据马斯克介绍,擎天柱是高约172厘米、体重约56公斤、负载20kg的人形机器人,身体由轻量材料覆盖,头部为扫描外界信息的屏幕,双手功能已达到“人类水平”。在软件层面,该机器人采用特斯拉 Dojo(道场) 机器学习培训系统,芯片为自研AI训练芯片D1。

同时,擎天柱还将和特斯拉共用自动驾驶软件系统(FSD)以及摄像头系统。

“特斯拉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因为我们的汽车就像轮子上的半感知机器人。”马斯克对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充满自信,预计擎天柱量产后,其成本比汽车还要低,售价约为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74万元)。

事实上,马斯克将人形机器人项目视为特斯拉今年首要目标,在接受彭博采访时称,自己和特斯拉团队正在加速推进机器人项目进程,确保擎天柱在9月底能面世。

为何马斯克急于推出一款人形机器人?按照马斯克的设想,擎天柱将代替人类从事“危险、重复、无聊”的工作,既可以给特斯拉拧螺丝,也可以帮助人类去买菜,甚至成为人类的“伙伴”。今年9月推出原型机后,预计明年擎天柱可能在部分应用场景使用,随着项目进一步发展,预计2025年擎天柱的应用场景将快速增长。

但有分析人士认为马斯克“不务正业”,特斯拉超跑、皮卡、重卡项目已数次跳票,具体量产时间尚不知晓,特斯拉今年也未推出新车型。为了维持投资者长期热情,保证公司股价,需要提出新概念进行炒作。

尽管外界对特斯拉机器人项目存在质疑,但马斯克认为,未来全球市场,劳动力短缺问题加剧,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后,将有效解决劳动力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内华达州工厂日前共解雇500多名员工。马斯克早前在内部邮件中指出,全球经济不景气,特斯拉将裁掉约10%的员工。在接受彭博采访时,马斯克特别提到,“我们极度忧虑的是,如何才能让工厂保持运转,然后给工人发工资,而不至于破产?”

短期来看,劳动力暂时不会出现问题。但在生产成本上,机器投入使用后便不需要额外工资,用擎天柱取代流水线工人,也有利于特斯拉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不过,摆在马斯克面前仍有一个难题——擎天柱的量产。目前,全球最先进人形机器人公司是波士顿动力公司Atlas,拥有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背景。2013年,波士顿动力发布1.5米高的两足机器人Atlas和四足机器人(机器狗)Spot,除了常规行走、跑步能力,两款产品还具备跑酷、体操等功能。但波士顿动力认为产品还不具备商业化能力,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研发周期更短的擎天柱产品力又如何,其量产进程真如马斯克设想那样顺利吗?

马斯克称人形机器人“擎天柱”9月出原型机3

6月21日,彭博科技转发了一则推文,称马斯克正在接受总编辑 John Micklethwait采访,当被问及即将在9月底展示的人形机器人时,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在9月底研制人形机器人原型,应该成立一个人工智能监管机构。

特斯拉方面,人形机器人Tesla Bot Optimus(擎天柱)原型机即将现身9月30日的特斯拉AI日,“硅谷钢铁侠”马斯克更暗示,这次AI日将是“史诗级别”。当然马斯克的这个采访,带来的外部势力的影响力确实不小,直接就是导致我们的A股机器人有关的公司集体大涨。

那么我为什么会关注这件事情,核心原因就在于人型机器人是人类社会在这个世纪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也是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议题,就是关于人口出生率的`争议。

目前全球都面临着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局面,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鼓励生育?我们人类的生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发展经济,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展人型机器人,然后来大面积的取代人类的生产劳作。

按照科技趋势下的社会模式,人口的出生率是出现大幅度缩减的,然后借助于人口的缩减,以及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型机器人的发展,人类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承担着具体的生产任务,而是思想、人文、艺术、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以更好的管理类人机器人从事大部分的生产任务工作。

而这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是一个科技伦理层面的问题,以后有机会我专门开个系列课程来谈论这个问题。

回到马斯克的人型机器人问题上来,特斯拉内部将Tesla Bot命名为“Optimus(擎天柱)”。其身高1.72m,重量57kg,负载20kg(手臂附加5kg),行动速度最高可达8公里/小时。其表面由“轻质材料”制成,比人的皮肤更为光滑。

同时,“擎天柱”面部有一个屏幕,可显示具体信息;并拥有人类活动水平的双手,四肢由40个机电执行器控制;双脚可感应反馈,实现平衡和敏捷动作。这款机器人头部将配备与特斯拉汽车相同的智能驾驶摄像头,内置FSD芯片,并与汽车共用AI系统。因为之前马斯克就谈论过,“可以说特斯拉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我们的汽车差不多算是有轮子的半感知机器人”。

在今年1月,马斯克就谈论过他的这个人型机器人,这是特斯拉今年“最重要的产品”,其地位甚至高于汽车。假若特斯拉得以完成研发生产,假若“擎天柱”能完成目前只能由人类完成的任务,便有可能“彻底解决劳动力短缺,颠覆现有经济模式”。

然后,今年4月,马斯克在采访中特别设想了该机器人在家庭环境中的功能,将其称作一个拥有多元化应用及形态的伙伴机器人。在4月的采访中,马斯克透露,特斯拉将在未来两年内量产“擎天柱”。规模降本效应之下,最终其成本将比汽车还低。那么根据采访主持人安德森当时预计,大约是25000美元(约合15.95万人民币)。

可以说,马斯克今天的采访告诉了我们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一就是人型机器人一定会在这个世纪成为现实,并且有马斯克这样的奇才进入之后,我对于人型机器人在这个世纪达到类人,甚至是在一些执行与学习方面超过人类非常有信心。

我们看到不论是机器人,还是新能源汽车,在马斯克进入之前,这两个领域一直都在发展,但是一直无法真正的突破商业化应用的那个点,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就是因为马斯克的特斯拉,然后就真正将汽车产业带入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并且这种变革是传统汽车企业根本预料不到的事情。

因此,这次马斯克进入人型机器人行业,将会加速让类人机器人真正的进入到我们人类社会的生活中;

第二个问题就是当前马斯克推出的人型机器人还只能适用于特定的机械行业,还无法满足于实现人类生活助理这样的角色。但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技术的不断迭代之后,最终人型机器人将会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生活助理与生活伴侣。

不久的将来,养老靠谁最靠谱?就是类人机器人。而当人型机器人的时代正在开启的时候,我们或许需要思考的是,我们人类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们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之间未来的差异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