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为问界m9配置参数详情

2.余承东称华为加大对赛力斯合作投入 问界M9年内上市

3.华为「造车」:敢问界在何方

华为问界m9配置参数详情

问界m9是哪家车企生产的-问界m5

华为m9配置参数详情包括:尺寸、动力、配置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尺寸

问界M9的长宽高分别为5230/1999/1800毫米,轴距为3110毫米。这样的尺寸设计使得问界M9在内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表现。

2、动力

问界M9提供两套动力系统。其中,纯电版车型采用双电机布局,前电机最大功率为160千瓦,后电机最大功率为230千瓦,搭载容量为97.682千瓦时电池组,申报纯电续航里程为630公里。

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配备1.5T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12千瓦,电动机参数则与纯电版车型保持一致,搭载40.055千瓦时电池组,申报纯电续航里程为175公里。

3、配置

问界M9配备了鸿蒙4.0座舱、华为ADS高阶自动驾驶辅助、副驾驶独立娱乐屏、后排极光投影以及副驾女王座椅等。此外,问界M9的主驾侧外后视镜集成了NFC无接触式解锁模块,并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双色21英寸多辐式轮辋的风阻系数为0.26。

发布历程

2023年4月,在AITO问界M5系列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版及新品发布会上,赛力斯汽车和华为联合设计的AITO问界M9作为压轴产品首次亮相,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宣布:AITO问界M9将于2023年第四季度正式发布。

2023年9月12日,AITO问界新M7系列正式上市,问界新M7享六座、大五座以其领先的智能体验、卓越的空间、出色的舒适性和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再次树立了细分市场新标杆。与此同时国家工信部公示了第375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AITO问界M9也随之公示。

2023年9月25日,华为举行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华为董事长余承东宣布,全景智慧旗舰SUV问界M9将于2023年12月发布。11月17日,在开幕的2023广州车展上,问界M9首次公开亮相,该车将于12月上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问界M9

余承东称华为加大对赛力斯合作投入 问界M9年内上市

“在华为智选车模式下,受益最大的一定是与华为合作最早、积累最深、产品型号最丰富的赛力斯。“针对关于华为造车的种种传闻,近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媒体采访中,余承东回应了媒体近期外界对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误读,也阐释了华为选择当下造车模式的逻辑,并充分认可了智选车模式的优势。

“智选模式,问界生态品牌的模式,是我们掌控命运,我们要对车企的产品成功负责。如果不能成功,我做的零部件再好有什么用呢,我们首先要帮助车厂成功,车厂不能取得成功我们是没法取得成功的。” 余承东说,“现在的赛力斯和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华为从工业设计、质量管控、用户体验设计、智能化等方面赋能,现在这些能力都成为了它自己的资产。”

余承东还透露,华为不仅没有撤离研发人员,对赛力斯投入反而在增加,并且赛力斯问界M5、M7继续卖,未来还要出一个更贵的,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版本,年内问界M9也将上市。“我相信我们的合作模式(智选车模式)会让别人从看不起到看不懂,到最后让他们追不上。”他说。

据介绍,华为汽车业务有三种模式:标准化的零部件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与智选车模式。余承东说,后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智选车模式由华为主导、华为参与最深、直接对产品成功负责;而HI模式则由车厂主导,华为为其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赛力斯是华为智选车模式的首家合作车企。双方合作打造的赛力斯AITO问界汽车优异的市场表现已证明了该模式的成功:过去一年创下了“一年造三车”的记录,发布了问界M5、问界M5EV、问界M7三款车型,在市场上的表现十足亮眼。自2022年3月启动正式交付以来,赛力斯问界系列全年销量超过了7.5万辆,成为成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从余承东的回应可以得知,在造车上,华为已谋定智选车模式,并且更加认定了“赛力斯模式”的主航道。

因为从实力上看,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是强强联合,赛力斯有业内领先的技术实力和智能制造能力,华为有渠道和智能化实力。赛力斯的一炮而红,不仅证明了智选模式不仅跑得通,而且验证了传统车企+ICT企业深度融合共创新模式的可能性。

同样地,赛力斯问界汽车失败等于华为“造车”失败,只有“赛力斯模式”成功才能证明华为的成功,否则将不具有标杆效应。换句话说,“赛力斯模式”不成功,不管华为后续再和多少汽车厂家合作,都不具有说服力。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SUV详解师,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华为「造车」:敢问界在何方

华为Mate50与iPhone 14之间,是AITO问界M5 EV对Model Y的「遥遥领先」

如果说《狼来了》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那么曾以狼性文化著称的华为,似乎正在遭遇着「来了」的争论。

那是一个争论了几年的问题:

华为到底会不会亲自下场造车?

总有人期待华为造车,而华为的意思大概是:

可以,但没必要。

3月8日,AITO汽车在其微博/公众号平台发布节日海报,正式打出「HUAWEI问界」的全新标语——而不是此前的「高端品牌」AITO。

同时,华为终端也啪一声很快地转发了这条微博。

有网友说这是AITO问界「不装了,摊牌了,老子就是华为」,菊花标上车指日可待,车主再不用自己动手默默扣标。但事实似乎又并非如此,而且华为和赛力斯当天就火速作出了回应:

「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阿」

华为说并没有主导的意思,只是搞了个excited的新模式——

「HUAWEI问界是华为生态汽车品牌,是华为开创的全新商业模式。华为提供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软硬件技术,并通过产品定义、用户体验、质量管控、渠道零售以及品牌营销帮助车企卖好车,在帮助车企实现商业成功的同时,带动华为智能汽车零部件的规模化销售。」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以后和华为合作造的车,哪怕不同品牌,通通都叫问界。不仅尾标有变化,门店的招牌也是「HUAWEI问界」,正式位居C位。

再结合不久前,余承东重申「华为不造车」,表示华为对赛力斯投入不降反增——在智选模式下,受益最大的一定是与华为合作最早、积累最深、产品最丰富的赛力斯

用法国报纸的话讲,那就是至高无上的华为陛下即将抵达自己忠实的赛力斯。

毕竟2月25日,赛力斯才跟华为签了深化联合业务协议,华为做产品定义,赛力斯做车型研发。

双方目标是「2026实现100万产销」,今年内发布全新平台旗舰车型。

问界M9

这全新平台旗舰据传是问界M9,拥有着更大的级别尺寸、无续航压力的增程动力、华为全家桶,以及更高阶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打的就是理想L9/小鹏G9等「9字辈」。

而在3月22日的华为P60手机发布会上,华为可能还会「顺便」推出加强版问界M5。只是仅搭载单激光雷达(这颗激光雷达是不是华为自研的96线还未可知)的「加强版问界M5」,未必是华为正版的「HI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但考虑到现款M5较为弱鸡的辅助驾驶能力,更强感知能力总归是件好事。

问界M5单激光雷达版

从问界的销量走势来看,年销售10万辆的关口并不容易突破。

而这样的情况下要完成余承东年销100万辆的目标,华为汽车生态至少需要再和十家车企进行合作。

比「造」车更好的「造车」

既然华为下定决心将「HUAWEI问界」作为品牌推出,那么之前已官宣与华为合作造车的广汽和奇瑞,甚至「可能要改名、大腿还抱得更紧」的极狐,都有可能推出更多更强的「HUAWEI问界XX」。

疑似HUAWEI奇瑞EH3

据@鱼雷2954爆料,奇瑞与华为合作的轿车将采用800V平台、一体压铸成型底盘,并配备四轮驱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空气悬架。

华为与江淮汽车在安徽合作建厂,共同开发新一代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余承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江淮将成为继赛力斯之后,第二家与华为进行智选模式合作的车企。”

可以预见,在余承东的推动下,华为智选车的朋友圈还在不断圈地。

余总曾在不同场合动情地吐槽,动辄按车企要求提供定制化开发,周期太长、华为的人员成本也极高,不同车企的协同配合能力也很参差,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挣钱、连朋友都交不上。联手车企,提供尽可能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的ICT技术赋能,才是华为一直All in的造车方向。

这是汽车圈中好久不见的「不同品牌统一系列」,犹如母系社会中的同母异父,像极了阿斯顿马丁、路特斯、宝马都是「007座驾」。

你不能说华为这套玩法不够逻辑自洽,只能说它可能并不能兼容意外的情况——不同车企、不同品牌的汽车都由华为深度参与、使用华为的技术,在华为的渠道进行销售,那华为如何实现「差异化造车」?

比如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华为渠道合作的阿维塔,人家车上装有完全版「华为自动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上半年入驻20+华为线下门店,含华量比问界M5只高不低。

阿维塔11

但在阿维塔「CHN」铁三角中,长安/宁德时代才是大股东,华为相当于「技术入股」,自然不太可能主导其「问界」。

此外,阿维塔自己也布局了200家渠道触点,并要在2023年底做到500家。阿维塔承诺,无论在华为还是阿维塔门店购买,用户获得的产品和权益都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事到如今,如果回到问题「华为到底造不造车」,其实答案已经飘在风中,变得不再重要。

一方面,华为已经找到了比亲自造车更好的方法。万花丛中过;而另一方面,华为或在事实上已经完成了「造车」这项工作。华为心中留。

当门店招牌、车尾字标统一为「HUAWEI问界」,无论车含华量几何、人懂车不懂车,我们满脑子想的就是华为而非其他。

动力系统来自华为八合一电机,智能交互则是无缝流转鸿蒙系统,新车感知最强的部分是华为,对大部分人来说已经足够。

有能力造车,只是没必要,扬长避短才是华为正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为5.7%。华为每年在汽车方面的研发投入高达十几亿美元,如果在汽车制造方面再烧几百亿人民币,就为了不足6%的利润率——

我只能说,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正如余承东余总所总结的:

做20万元以下的产品,我们会亏损,所以我们做不了。我们会和其他品牌一起,共同把市场做大。

余总这么说还真不是「抽华子,抽别的咳嗽」。去年老爷子让全行业都感冒的「寒意讲话」就强调过——

生存基点要调整到以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中心,不能再仅以销售收入为目标。

针对汽车业务,他还强调: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

这个「连接」就很灵性,余总的后续操作也高度贯彻讲话精神。毕竟,原本由王军领导的IAS(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含HUAWEI Inside和零部件业务)纵是星辰大海,不挣钱(还巨亏)就是「活下去」精神纲领下不可原谅的「原罪」。

要达成2025年华为车BU盈利的目标,就必须「先帮车企卖车100万辆」——而华为距离目标限定的练习时长,还有差不多两年半

就看这100万辆里,有没有你想买的那台「HUAWEI问界」。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主星球,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