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对外交流开放以及 经济全球化

2.经济危机与广东的论文推荐,满意再+100分

3.一枚钉子的成本.专业问题

4.公共选择学派是如何说明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代价

5.F检验法中 回归平方和的自由度为什么是1

6.可计算一般均衡的澳大利亚的贡献

对进口汽车征收10%关税属于从价关税,汽车进口关税属于外生变量吗

美国经济数据查询链接

美国经济分析局

Bearfact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该站点由美国商业部下属的经济分析局(BEA)建立。BEA的

功能主要是分析和综合大量数据以便创造美国经济的一个连贯模式。BEA还对国际、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进行预算和分析。其中以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预算最为著名。

商业统计(美国人口普查局)

Business Statistics (US Census Bureau)

该站点上有便于使用的关于公司、就业、薪水和收据的信息。按照产业类目排列。

人口普查局经济信息

Census Bureau Economic Information

是美国人口统计局的官方站点。上面有大量关于美国经济的统计数据。如美国经济指标;农业、制造业、建筑业、农村和城市的数据;美国商业统计、当前工业报告、经济统计和调查;数据访问工具等等。

当前工业报告(美国人口普查局)

Current Industrial Reports (US Census Bureau)

这里可以看到系列工业报告。电子数据是唯一的形式,可能要收取一定费用。

网上数据(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Data on the Net (UC San Diego )

收集了关于美国经济和其它数据的站点,有注释,可检索。

经济数据和链接(美国加州大学Fresno分校)

Econ Data & Links (CAL State Fresno)

由美国加州大学Fresno分校建立。该站点提供了大量表格和统计数据,以及很多相关站点的链接,内容从收入、财富到贫困问题都有。

经济数据(国际)

EconData (International)

马里兰大学提供的国际性EconData时间序列数据库。新用户要先看数据库说明。文件是PK压缩格式。

经济数据(美国马里兰大学)

EconData (University of Maryland)

可以下载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查看数据的工具。也可以下载一些指令和工作论文。数据覆盖了全球及美国经济。数据文件用PKZip格式压缩。

美国经济指标与数据

Economic Indicators and Data (via Census Bureau)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最新经济指标。包括:耐用消费品厂商的运输和定货;房屋起价;商品与服务的国际贸易;制造业和商业创新及销售;制造业的出货、技改和订货;月度批发贸易;月度零售贸易及月度时间序列数据。该站点上还有一个观察当前美国经济状况的小册子,每月出版。常设指标有:GNP、进出口、就业及收入、价格等。有图表,可检索。

经济时间序列网页

Economic Time Series Page

这是一个收费的网站。它提供了10万个关于美国经济的附有图表的数据文件,及可供下载的Excel文件。

经济学数据

Economics Data

是WebEc的一部分。以良好的编排方式将数据和经济学站点排列出来。可参见经济学与计算网页,上面提供了很多软件链接。

欧盟统计办公室

Eurostat (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该站点提供了关于欧盟国家高质量的统计信息。有发布的新闻、统计指标、数据库、联机目录等。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经济研究和数据(联机)

Federal Reserve Banks (Online)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官方站点。包括美国国家及地区的财政和经济报告及数据。

联储经济数据

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Data (FRED)

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分行提供的一种很出色的服务。再该站点上,除了有经济研究方面的研究论文和工作论文以外,还提供了有价值的关于美国经济各方面的当前和历史数据。

联邦机构数据

Fedstats

在该站点上可以直接检索美国联邦政府的70个联邦机构的特定统计数据。可直接输入检索式检索,也可以按主题浏览。

政府数据(NetEYE Inc)

Government Data (NetEYE, Inc)

由商业服务机构streetEYE建立。全面收集了全球的数据资源。包括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欧洲、远东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等。

房产起价和建筑许可

Housing Starts and Building Permits (US Census Bureau)

在这里可以看到美国人口普查局最近发布的经济指标。包括私有房产起价和当月、当年的建筑许可摘要。

美国家庭的货币收入

Money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这是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系列人口报告的调查数据。对美国的家庭和个人

经济状况的估计;包括年龄、种族、性别、地区、教育程度、收入情况、工作状况等变量。文件为PDF格式。

美国国家农业统计局(USDA)

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Service (USDA)

提供美国农业方面的当前及历史数据。有免费出版物,包括农业统计年鉴、美国农业部统计热点等。可检索。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 Inc.)

与哈佛大学联合提供联机数据和各种出版物和工作论文。独家拥有的统计数据包括宏观历史数据库,(有美国的3500个月度、季度和年度的宏观时间序列数据,可检索);经济周期信息、经济增长数据、多国数据、生产力数据库、研究报告等。

国民收入和产品帐户

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这是佛吉尼亚大学社会科学数据中心的杰作。可检索自1959年以来的数据。主要包括:政府收入和支出;收入、就业、工业产品;国民生产和收入;个人收入和消费;数量和价格指数;存款和投资等。

国民收入及产品帐户(NIPA)

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s Accounts (NIPA)

在佛吉尼亚大学的站点上。提供了1925-1958、1959-1988年的历史数据和图表。包括NIPA的定义和分类。

联合国数据信息(耶鲁大学)

Numeric Data for UN Information (Yale University)

上面有各种数值型数据的链接。由耶鲁大学图书馆维护。

美国的贫困问题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该站点上提供了美国人口普查局前几年的人口系列报告。可以估算在贫困线以下的美国居民、家庭和个人的情况。文件是PDF格式。

产品价格指数(PPI)详细报告

PPI Detailed Report

每月一次的产品价格指数报告和数据。包括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到原材料等)。

美国人口普查局主页

S. Bureau of the Census Home Page

美国人口普查局官方站点。有关于美国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所有方面的数据。包括经济指标、美国商业统计、工业报告等;也有各种出版物。

美国统计(美国商业部) STAT USA ( Department of Commerce)

是美国商业部的一个站点。提供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的商业、经济、贸易活动的权威信息。站点上包括有尝联机服务的数据库,也有一些免费的数据库,如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Economic Information)、美国国家贸易数据银行(the National Trade Data Bank)等提供的其它数据。

统计资源指南

Statistical Resources Guide

由Mansfield大学图书馆建立。超文本链接指向统计站点,或介绍印刷型资料。以美国为主,兼有国际性内容,内容涉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资源指南。

Web统计资源指南(密执安大学)

Statistical Resources on the Web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由密执安大学文献中心建立。这是一个内容广泛、编排细致的资源指南。包括以下类目:工商业、生活消费、图表、经济学、财政金融、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劳动与就业等。

加拿大统计局

Statistics Canada

包括加拿大的消费价格指数和贸易数据以及人口、社会指标摘要,还有一些其它数据库。除数据外,还可以阅读新闻和其它文章。可用关键词检索。

日本统计

Statistics in Japan

该站点提供了大量的关于日本的数据和指向其它统计站点的链接。由日本信息网络提供。

收入统计:个人所得税

Statistics of Income: Individual Income Tax Returns

美国国家税收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关于个人税收的年度报告。有税收数量和总量,以及各种收入来源。

联合国统计年鉴

Statistics Yearbook (UN)

主要包括统计数据和指标(如月度统计公报)、统计方法、统计源与参考工具等内容。注册后可以在一段时间以内免费使用统计数据和指标,其它资源不需注册。

美国历史上的人口普查数据浏览

United States Historical Census Data Browser

该站点提供了描述1790-1860年间美国经济的数据。由哈佛大学维护。

世界统计表格

World Tables (World Bank)

世界统计表格是IMF的年度报告,由世界银行出版,提供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数据指标集。

经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对外交流开放以及 经济全球化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和核心是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论。前者揭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及贸易得利的来源在于劳动生产率高低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后者则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两者都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自由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比较优势及资源禀赋决定的利益分配天经地义,并会惠及全球。国家干预是一种偶然现象,是国内经济扭曲的产物。因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征就是前提严格、逻辑严密、形式完善,但这也是它的缺陷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不断发展,跨国投资成为经常现象,“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导致了人们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反思,产生了很多繁杂的、并不系统的新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克鲁格曼(P.Krugman)、赫尔普曼(Helpman)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各种新的贸易理论进行综合,创立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格罗斯曼(G.Grosman)、斯本瑟(B.Spencer)、布兰德(J.Brander)、狄克西特(A.Dixit)等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为研究工具,提出了战略

性贸易政策理论(Strategic Trade Policy)。该理论动摇了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自由贸易政策的最优性,证明了政府干预的合理性,提出了适当运用关税、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一国贸易福利的主张。这一核心结论正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因其在理论的独创性、分析方法的独到性及其解释现实的能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而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一、突破之一:非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条件下的贸易行为

1.规模经济效应的非常数性。规模收益用于微观经济学分析厂商的生产函数始于20世纪30年代。显然,国际经济学在这一方面落后了许多,一直停留在完全自由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分析基础之上。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现实显然无法得到传统贸易理论的合理诠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产品是以规模报酬递增生产的,并且生产这些产品的行业(如汽车业、半导体业、计算机业等)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经济效应和内部经济效应两部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是指厂商水平上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的递增性报酬以外部经济的形式体现的情况,因而这种厂商及其产业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的扩展。这种外部经济效应往往并不能为各厂商同时同等程度地享受,厂商与行业间的竞争行为因而受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厂商内部规模经济效应,即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一个较大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克服生产不可分割性,使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同时,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费用并不会随生产规模而变化,因此其每单位成本会随着生产增加而下降。如果规模经济持续存在,则平均成本总大于边际成本,如果以边际成本定价就意味着损失,因此,内

部规模经济不可避免地与竞争均衡发生了矛盾。因而,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与产业内、公司内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流这一现实。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才试图突破这一理论与现状的隔膜,将规模经济引入贸易分析,提出了依靠政府支持,通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达到扩大出口、抢夺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由微观经济学可知,厂商这一层次上的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价格行为与非负的利润不一致,因而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对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西方经济学迄今没有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但是,毕竟放弃了传统贸易理论最不现实的假设,即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分析了以下可能的三种市场结构:(1)可竞争市场(伯兰特假定这与无代价和无限制地进入和退出相结合);(2)古诺双寡头国际竞争模型(即均衡产量水平由两个厂商反应曲线的交叉点所决定);(3)垄断竞争。尽管一般性不完全竞争理论没有产生,但是,在各种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在实证和规范两个方面有关贸易的一些重要结论都有效,也是可行的。

二、突破之二:技术对贸易的内生变量性质

传统贸易理论早就注意到技术进步的作用,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贸易理论才把技术变化、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克鲁格曼等人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动态的规模经济。技术的改变是企业获得动态规模经济的最重要形式,从而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技术变化包括两种情形,其一是技术创新(Innovation),其二是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

技术创新是通过研究与开发(R&D)活动来获得的。R&D所产生的技术创新改变了企业的生产函数,降低了边际生产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同样的要素投入能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出,其表现为:(1)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这样,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就会不断下降,从而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能从学习曲线(Learning Carve)的角度阐述动态的规模经济。假定边际成本是累积产量的减函数,累积产量越多,生产经验、销售经验和管理经验越丰富,边际成本就逐渐降低,这就是边干边学。一般而言,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其技术,而是在贸易、投资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即所谓的“技术外溢”。亚那戈娃(Yanagawa)分析了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技术及其影响的国际技术外溢,克鲁格曼和卢卡斯(Lucas)分别讨论了国内技术外溢的问题,而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则系统研究了行业间和同行业内部技术的外溢及其作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重点强调了规模经济效应是扩展国际贸易的动因之一,而技术进步是企业动态规模经济效应的来源之一。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的扩展存在一种互动关系,贸易不仅通过国际市场的竞争及各国

努力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也通过国际技术外溢给各国互相启发的机会。技术开发不再是个别国家的行为,不再是外生的经济变量,而是直接推动贸易发展的内生变量。

三、突破之三:对政府干预作用的重新定位易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政府干预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造成国民福利下降,如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政府对出口实施补贴等,都会造成国民福利的净损失。只有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才是“双赢”。当然,主流观点并不反对在出现市场失灵如外部性问题、垄断、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时,政府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干预,目的是消除“反竞争”(Anticompetitive)现象,保证市场竞争自由有序正常地进行。但总体上强调的还是自由主义思想。当然,在自由贸易的喧嚣声里,还有几声应推行政府干预的呼声,但其势单力弱。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幼稚产业保护论”,始作俑者是李斯特。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良好的生存、成长环境,免受外国同行企业的竞争压力。但这一学说并无完善、系统的理论证明。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则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借助R&D补贴、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进口征税、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利,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转移其垄断利润,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因此,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政府起着关键的作用,必须有一个尽可能信息完备、决策独立、干预有力的政府。理所当然,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中,政府的干预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解释:

1.政府干预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优途径。

在非完全竞争及规模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中垄断利润普遍存在,一个企业的垄断实力越强,获得的垄断利润就越多。国家干预可以将国外企业的利润转移到国内企业。为此,对于各贸易国来说,如何扩大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并进而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就成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靠企业自身去积累和成长,在强手如林、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且若又是后起国家的企业,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真正挑战者,显然困难。而借助政府力量作为“第一推动力”,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给予扶助,使其尽快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收益,降低成本便是最直接、最有效、最迅速的途径了。

2.政府干预是“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模型实施的基础。

“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英文简写IPAEP)是克鲁格曼年提出来的重要理论。该理论有两个假设前提:一是市场由寡头垄断,并可有效分割;二是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当本国企业处于追随者地位,生产规模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边际生产成本很高时,这时本国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全部或局部地封闭本国市场,阻止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逐渐扩大,这类产业的规模经济收益便会出现,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同时,国外竞争对手由于市场份额的缩小而达不到规模经济,边际成本上升。此消彼涨,国内企业就可能占有国外市场更大的份额。而销售额的扩大又进一步降低了边际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以政府干预为后盾,IPAEP理论的实施便达到保护国内市场,扩大国外市场的目的。战后,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经济发展中,汽车、电器、计算机设备等的发展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3.政府干预作用内生化是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

将政府干预作用作为比较优势内生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变量,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一大进步无庸置疑,而比较优势依然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一方面技术变量已成为现代企业和国家相对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变量。而技术变量的提升不管是来自于“边干边学”,还是R&D,都与法律、投资激励等形成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都需要通过政府的支持,即取决于政府的干预情况。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源禀赋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创造型资源”(如信息、知识资本、创新、制度、技术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以及一个国家越来越依靠于这类资源来获得比较优势,因而政府干预也被内生为区位因素,成为直接影响这种“创造型资源”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变量之一。

四、突破之四:利润转移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主张自由贸易政策,通过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来进行国际贸易,使参与国双方的福利水平都提高,实现“双赢”。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却提出了利润转移的论点,即把垄断利润从外国公司转移给国内,从而在牺牲外国福利的情况下增加本国福利。利润转移理论显然与传统贸易理论能增进双方福利水平的论点不一致,它的基本前提是国际竞争都具有寡头竞争的性质。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揭示了利润转移理论的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关税的利润转移效应。布兰德和斯宾瑟提出的“新幼稚产业保护”模型,假设一家国外寡头垄断企业独家向国内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正在享受垄断利润,且存在潜在进入的情况,那么,征收关税便能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因为,外国寡头厂商会吸收部分关税来决定“目标价格”,以阻止潜在进入。否则,国内企业的进入将不可避免。特殊情形下,外国公司甚至会将关税全部吸收。国内既不会发生扭曲,又可以获得全部租金。税收收入就是转移了该厂商的垄断利润。该模型突破了传统最优关税理论关于只有大国才有可能用关税来改善其贸易条件的限制,认为即使是贸易小国也同样可以通过征收关税来改善国民福利。

第二种类型是“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手段的利润转移效应。该观点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逐步成型的“新幼稚产业保护论”,认为一个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在受保护的国内市场里能迅速成长而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从而相对于外国厂商具有规模上的竞争优势,使其能够增加在国内市场和没有保护的外国市场的份额,从而把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到本国厂商,使本国福利增加。

第三种类型是出口补贴的利润转移效应。布兰德和斯宾瑟于1985年提出古诺双寡头国际竞争模型,认为向在第三国市场上同外国竞争者进行古诺双寡头博弈的国内厂商提供补贴,可以帮助国内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增加国内福利。古诺博弈的特征是,均衡产量水平由两个厂商反应曲线的交叉点所决定。通过补贴降低国内厂商的边际成本,使厂商有更高的反应曲线,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总之,出口补贴降低了非完全竞争产业的垄断扭曲程度,增进的本国和消费国的总收益大于另一生产国的损失 五、简要评价 策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已成功地描述了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现象。一种经济理论在放宽假设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之后,是否依然有效往往是检验该理论优劣的最好方法。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之所以对现实世界能提出合理的解释,也是因为放松了传统贸易理论最根本也是最不现实的假设,即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从而确定现实的研究方向。但是,由于一个系统性完整的一般性不完全竞争理论(涉及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并没有建立起来,以其为基础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并没有上升到替代传统贸易理论的高度,相反,还有许多缺陷和不足,因而受到了传统理论的批判,如:对竞争行为和公司数量过于敏感,将商品的价格纳入一般均衡的经济系统而内生地决定,以邻为壑的利润转移政策,完备信息需要,资源配置的紊乱以及政府的寻租行为,等等。

其实,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和不变规模经济可以看成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一个特例,它的比较优势原则仍是世之公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对此的认识向前迈了一大步,认为资源禀赋的相对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来源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规模经济优势带来的比较优势。而规模经济优势明显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干预。事实上,传统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争论的实质就是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自由主义认为政府的干预只会产生经济扭曲,经济问题只能靠市场解决;而干预主义认为扭曲来自于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干预进行纠正。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问世,强调了政府行为的重要性,摆脱了纯粹自由主义的阴影。事实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始作俑者就是最市场化的美国,而日本和韩国钢铁、汽车、计算机产业的壮大发展,“波音-空中客车”的博弈佐证了该理论在实践上的成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会产生重大的理论发展,进而代替传统贸易理论。

参考文献

[1] 丁扬,张二震.从战略性贸易政策到全球竞争政策[J].经济学动态,1999,(7):50-54.

[2] 唐永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J].国际贸易问题,1999,(6):6-11.

[3] 赫尔普曼,克鲁格曼.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4] 张谦,吴一心.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及其体系[J].上海经济研究,1998,(2):81-84.

[5] 海闻.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J].经济研究,1995,(7):67-73.

[6] 李俊.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局限性[J].国际贸易问题,1994,(4):1-5.

[7] 赵英军.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对政府作用的重新定位[J].国际贸易问题,1996,(3):25-28.

[8] Brander and B.Spencer.Export Subsidies and InternationalMarket Share Rival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5,(18)pp.83-100.

[9] A.Dixit,and G.Grossman.Targeted Export Promotion withSeveral Oligolistic Indus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6,(21)pp.233-249.

经济危机与广东的论文推荐,满意再+100分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什么是全球化?我们真的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过什么?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科技进步是一切社会变迁的原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是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进步促进人员和物质产品的全球化,通讯的进步促进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当然,两类技术的作用经常分不开。互联网能调动资本,轮船也能传播精神。

抛开技术进步因素,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亦是关于资本之“主义”的全球化,即利润至上观的全球化——马克思在150年前就讨论了全球化的这个本质。除了战争时期,资本在全球范围里疯狂地追逐利润,每天24小时,从不疲倦。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全球化体现为市场经济体系在全世界的扩张。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国际化的共产主义运动,都从资本全球化衍生而来。若世界市场的扩张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人们当然希望拥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全球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里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四类变量无限多。既然人们无法预知所有的变量,只好依赖意识形态决定自己的立场。

对众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种基于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识形态。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对众多的反对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种基于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识形态。反全球化就是反对扩大贫富差距,反对霸权。意识形态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笔者在这里不想谈论意识形态,只想就事论事。

我们正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坚时代逊色吗?如果麦当劳、肯德基能体现全球化,中餐馆可是在上上个世纪就在世界各地登陆了,如今其普及程度远非美国快餐能比。我怀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胀的“新闻界”给夸张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交通技术并没有飞跃的进步。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以轮船、铁路、汽车和飞机为代表的交通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人员和物资的国际交流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个时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并不严格,护照也可有可无。美洲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住满移民,中国人就是从那时开始改穿西式服装,改用西式笔墨,扛洋枪、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钉,以及下南洋、闯西洋、赴东洋。

即便是资本流动,旧时代恐怕也未必差得远。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国人在外国人开办的银行里存钱、取钱、借钱。那时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资本输出被列宁看成传统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据说,今天的全球化体现为惊人规模的“金融资本”流动。每天全世界有1万多亿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进行投机,每年全球“热钱”高达400万亿美元。可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当今的国际贸易量才8万亿美元。国际金融能影响地球每个角落的生活?资本是经济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效率。可是,用于国际的“资本”促进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梁是工业和商业资本,不是“资本”。

电力的使用,广播的兴起,电话的出现,新闻出版的普及,乃至后来的电视时代,上述任何一种通讯技术的进步,其意义未必低于互联网。因此,过去精神产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亚于今天,精神产品的多元化也不亚于今天。否则,民主思想、***人的思想乃至形形的其他意识形态怎样传遍19和20世纪的世界?除了巨额的“金融资本”,据说今天的全球化还体现为互联网的兴旺普及。互联网使得信息传输变得快捷和方便。但拥有信息与拥有知识显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观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国人的观念并不比越战时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国知识界今日的观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学,上个世纪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难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国人现在的观念当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并不是互联网的结果。

两次世界大战加上冷战,绵延80年,切断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使冷战后开始恢复的国际交流显得突然和新颖。笔者不是历史学家,但倘若某个历史学家告诉我,在上上个世纪和上个世纪早年,人员、物资、资本和精神的国际交流程度高于今天,我不会感到惊奇。

当然,我并没有说未来的全球化不会超过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带来什么?

无论我们是否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化过程里,以往的经验都具有启发性。全球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分成四大类:道义问题;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而以下四个全球化特征正对应着这四个问题。

1.缺少法治道义的全球化。任何国家内部的市场化都是随着法治环境的逐渐成熟而成熟的。国际的市场化却不是在法治环境下进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谓国际市场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立法、司法和执法都归于一家,只有理想主义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从不公平中获利的国家才去奢谈国际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没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谓“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体现国际公义的治理。

2.无法预知国家损益的全球化。抽象谈论在全球化中获益或受损的条件非常困难。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可能获益,也都可能吃亏。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3.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全球化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

4.促进民族主义和国家疆界的全球化。毫无疑问,近代以来形形的国际主义都产生于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带来了更强大的民族主义,带来了护照和海关,带来了人员交往的阻隔,带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疆界,带来了更先进的武器和更强大的国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获胜的不是国际主义,而是国家主义,特别是民族主义。在今天,我们看到了“欧洲合众国”主义的兴起,欧洲货币的使用,欧洲边界的巩固,欧洲海关的确立,欧洲防卫的统一。是什么刺激出这种新“西欧民族主义”?美国、日本、西欧……哪一个还在谈论国际主义?当人们已经把保卫疆界安全的战场延伸到外太空,谁还能说全球化消灭国家疆界呢?曾几何时,为普世欢乐而设立的奥林匹克和世界杯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场,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成了在民族国家内部进行竞争的资本。

结 语

为了“经济效益”,人们从辽阔分散、自给自足的乡村走入了城市。他们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赖,但只有依靠斤斤计较、彼此竞争、相互倾轧才能生存。城里的人们看上去没什么不一样,可每个人都从骨子里在追求与众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竞争里脱颖而出。残酷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变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义观的人,他们崇拜资本所带来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资本本身。人们很自然便忘记阿富汗贫民的生命与世贸大厦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们会为纽约2000多条“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蜡烛,但绝想不到为阿富汗那4000多个“野蛮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类可以公然声称自私自利和弱肉强食是其本性,并能导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类,只好用钢铁制造的防盗门来取代分隔家庭的篱笆,用武装到牙齿的警察来取代调解邻里纠纷的长老。当贫穷辽阔的地球村变成了繁荣细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国家利益”理所当然地成为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武力也自然成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当国际化开始倾向于代指这样一个过程时,今天的全球化用来区别一系列的趋势,很多是在二战后变得尤为突出。它们包括:

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标准的数目的增长,例如:版权法

国际贸易以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长

由跨国公司控制的世界经济的股份的增长

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

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例如通过好莱坞**的出口

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诸如互联网和电话等的技术使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

移民的增长,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趋势被各种各样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组织看作是积极的,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积极地推动。例如,有这个样一种经济理论:相对优势使得自由贸易可以使得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并且对参与贸易的双方都有利。

二战后通过很多诸如关贸总协定等的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得到相当大的降低。特别是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

提升自由贸易

商品:较少或消除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来降低关税

资金:减少或消除资金控制(资金控制会影响贸易发展)

减少、消除对当地产业的津贴补助金(达到公平贸易)

知识产权保护

在国家间对知识产权法律进行协调(通常来说,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国界承认知识产权限制(例如,在中国获得的专利权可以在美国获得承认)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运动认识认为这些是有害的。

质疑中的全球化

对关于全球化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还是只是一个说法还存在学术上的讨论。虽然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学者争论到这个现象在其它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们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象,例如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它们开始被建立的时候并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简单的说,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国际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说,全球化程度比国际化要深。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国家的边界还远没有达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

1.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文选》3卷57页)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尊重他国人民的独立自主和道路选择。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也积极争取国际支援,发展国际合作,把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与尽量争取外援,加强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原则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之一,始终坚持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不谋私利,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看作是处理国际关系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则。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遵循睦邻友好原则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和维护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外交方针之一。

2.对外开放理论的主要观点

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对外开放”是我提出来的。“对外开放”这一提法,是对国际分工、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理论的高度概括,易于为我国人民所理解,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同。这一提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定要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关起门来是不行的,必须对外开放。(2)对外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内开放,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的开放。(3)对外开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中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4)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要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的企业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6)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冒风险,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7)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丑恶现象,要注意很好地抓,决不能任其发展。(8)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现在生产力不发达要对外开放,将来生产力发达了,要更加开放。对外开放的政策不可改变。

对小平的这些论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枚钉子的成本.专业问题

这篇很全的:

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梁桂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郁方,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游霭琼,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事处处长,研究员。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危机面前,广东不应被动应对,必须深刻分析、辩证把握风险与机遇,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在挑战中寻找机遇。由此,广东要有两手对策:一是策略上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给广东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损失,做好风险防范准备,降低和化解风险;二是在战略上利用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的过渡性机会,内强能力,外争势位,全面争创下一周期发展新优势,把广东发展全面推向新台阶,为中国下一周期的经济发展开路。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广东影响对策

发端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全球经济金融动荡已成定局,走势与结果尚难预料。化解危机保平稳,抢抓先机求跨越。广东既要关注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不确定走势与结局,更需要关注这一事变本身所传递的深层信息和意义。正是后者成为我们战略决策的出发点。目前国际、国内许多学者和决策者更多关注事件本身,特别是这一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损失;现在,我们特别需要摆脱习惯思维路径,解放思想,登高望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掌揽大势,抢占先机,形成全新战略判断,实现全面战略创新。

一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更重要的是,一切变化都是机会,全赖于我们对变化的判断和利用变化的能力。需要辩证地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

(一)正向效应

次贷危机对广东的正向效应主要是给广东经济发展模式一个深刻的警示,同时也为广东发展模式创新提供良好的机遇。

1.客观上促进广东产品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当前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广东而言,既是严峻考验,也是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广东应借助这次危机重估“出口创汇”战略。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刚性成本与价格的低端出口产品上。这暴露了广东产业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高风险范围内,并显露了广东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结构的局限性。次贷危机发出的警示信息,可以推动广东反思目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广东的出口产品结构经过这几年的调整与转型已有一定改善。按照统计局和外经贸厅的口径,2007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2.79%,同比增长59.1%,2008年1~5月在传统大宗产品出口回落情况下,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虽然下降,但仍增长25.1%。可见,广东出口产品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并非是一片惨淡,次贷影响从反面检验了广东的产品调整实效与方向。

2.促进广东出口产品区域结构的调整

避免所有鸡蛋集中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防范原理,在国际贸易中的体现就是贸易伙伴的多元化。次贷危机客观上警示了贸易伙伴过于集中以及进出口结构不对称的集聚性风险。从出口产品的区域调整看,次贷危机影响下广东对美国出口的下降促进了对其他区域出口的增长。广东2008年1~6月的出口区域结构为:对欧盟和东盟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6.8%和26.4%;对非洲、拉丁美洲出口分别增长23.4%和19.8%,对韩国增长63.8%;对印度出口同比增长103.3%。调整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产品通过出口区域转移也获得增长。如2008年1~5月,广东家具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4.5%,但对东盟出口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因此,整个行业出口同比增长24.6%。

3.贸易顺差过大的状况有所改善,对于虚假贸易的遏制有一定成效

自2004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虚假贸易成分不断增大,主要发生在进出口杂项、机械及运输设备和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类,导致这三大类产品的贸易顺差出现了超常规的爆发式增长。广东作为出口与顺差最大区域,这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次贷危机和我国出口政策的调整对于过滤虚假贸易有一定的效用,可以有助于我们的出口成分和贸易顺差的真实与规范。2008年1~6月,广东外贸顺差511.54亿美元,增长同比回落46.2个百分点。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广东依靠第二产业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工业化战略,遭遇资源紧缺、成本价格飙升的阻击。2007年下半年以来,广东农业与非农业原材料价格均在大幅上涨,企业进厂价格与出厂价格的喇叭口不断加大。根据国家调查总队广东分队的调查数据,2008年1~6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之间的“剪刀差”也在逐月扩大。次贷危机向我们提出了警示:广东如何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发展格局和新条件环境?

(二)负面效应

次贷危机对广东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反映在因美国经济放缓、信用链断裂、汇率利率波动而导致的需求收缩、订单减少、赊欠款增加、价格波动、资本异常流动、企业赢利与投资动力下降、海外投资受损等方面问题。根据省统计局2008年广东经济发展分析数据,全省GDP增长10.7%,增幅同比下降了3.6个百分点。三大产业与三大收入增幅均呈现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工业企业亏损额居全国前列。

1.对出口的影响

次贷危机对广东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长下降,出口总额增率下降、贸易顺差增幅下降,从而导致出口对GDP的拉动力下降,影响最大的是服装、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传统大宗商品。

客观分析,广东出口产品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次贷危机只是其中一个直接因素,影响因素还有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成本上升等,这些综合因素合力作用导致成本与价格刚性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加工业的生产与出口陷入困境。但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科技含量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仍然具有较好的竞争力。

2.汇率、利率变动下的价格影响

美国资本流入和流出额分别占全球总额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同时全球资源型商品仍以美元定价,全球商品期货价格的定价权也主要由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所控制,因此,它的资本流动变化和美元汇价的波动直接影响到资产市场价格和资源价格的变动。特别是受美国降息后中、美利率进一步倒挂,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增加、美元走软预期增强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4月10日首次“破七”,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已经升值18.5%。一方面,美元贬值压缩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美元贬值预期造成国际游资把石油和贵金属作为资金保值和升值的避难所,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价格大幅上涨。

资源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加大了严重依赖初级产品进口的广东经济发展成本压力,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亏损企业增多,企业利润增幅同比下降。2008年1~5月,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同比回落44.8个百分点,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全省亏损企业达11006个,亏损额增幅同比提高25.0个百分点。预计2008年下半年亏损企业会进一步增加。亏损企业中,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多。从目前态势看,一些对成本敏感的中小企业难以应对高利率和高成本,企业外迁和倒闭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

3.其他经济影响

次贷危机将进一步导致出口企业信用链断裂、海外投资损失和企业投资动力下降等。一是出口违约损失。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的发源地成为海外商账的重灾区。若依照商务部坏账率估算,2007年广东出口总额为3692.45亿美元,保守估计坏账额在120亿~180亿美元左右,而目前出口信保对广东出口的渗透率仅为1%,广东目前因次贷危机导致海外企业倒闭等造成损失的数据尚难以有效统计。二是投资动力与投资赢利下降。随着金融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渗透,全球经济已进入下行通道,导致投资动力下降。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46.72亿元,增幅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同比仅增长8.8%,回落4.7个百分点。

此外,受次贷危机影响的还有广东的海外投资,包括境内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和企业的海外投资。2007年8月份以来,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业绩下滑较快。

(三)下一步深化影响的判断

次贷危机下一步对中国和广东的影响有多大,负面效应是否已到底部,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一是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时间和深度,这是一个最基础变量;二是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影响深度;三是次贷危机的放射性效应和广东的承受力。

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美国是否将陷入经济停滞周期?对此目前众说纷纭。这其中的关键要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能否回稳,次贷风险能否从源头上得到控制。根据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判断,美国经济短期内急剧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可能会进入一个缓慢下滑的调整期。根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因此可以预见,2008年下半年甚至到2009年上半年广东出口增幅下降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二广东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对策选择

挑战与机遇如同一块铜板的两面,总是相伴相生的。任何变化都是机遇,挑战则是对变化的反应能力的考验,关键是如何应对。特别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的省份,广东更不应被动应对,必须深刻分析、辩证把握风险与机遇,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在挑战中寻找机遇。由此,广东要有两手对策:一是策略上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给广东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损失。做好风险防范准备,降低和化解风险。二是在战略上利用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的过渡性机会,内强能力,外争势位,全面争创下一周期发展新优势,把广东发展全面推向新台阶,为中国下一周期的经济发展开路。

(一)近期策略性对策:积极防范和化解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经济社会的风险性影响

目前,广东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转折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压力。在此关头遭遇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外部振荡,以及国家宏调政策密集出台效应凸显的影响。为此,广东必须主动采取一系列策略性对策防范和化解可能引发的风险。

1.密切关注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最新态势,加强跟踪性研究并及时采取对策

有关部门,特别是外贸管理部门应随时关注全球金融危机发展的最新情况,以及美国乃至全球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时掌握有关动态信息。同时,要进一步开展有关次贷危机及其对广东影响的调研,除广东自身积极应对外,亦应及时与中央互动沟通,以便获得应对危机的更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应对变幻莫测、前景不明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广东需要有超前的研究预测和综合动态的宏观配套政策,特别需要加强政策的超前预见性。

2.及时出台应急配套措施,企业自救与政府政策扶持相结合

虽然市场的选择和开拓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恰当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服务,能大大增强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应对危机困境的能力。面对次贷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等问题,首先是企业自身必须采取灵活应对措施寻求自救,其次是政府应适时出台配套紧急应对措施,维护外向型经济的稳定发展。

3.高度防范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

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贸易摩擦日趋复杂化。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频繁运用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环保标准、劳工标准等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发展中国家对我贸易立案开始增多。截至2007年底,广东共遭遇15个国家125起贸易保护案件,涉案金额累计50多亿美元,呈现案件数量及涉案迅速增长的态势。2008年,在世界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美国经济陷入动荡衰退的背景下,全球贸易可能出现持续滑坡,引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导致贸易摩擦增多。面对新标准、新规则、新手段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新态势,广东需要加快提高应对能力。

要积极配合国家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实施,引导企业积极有效地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加强企业和行业自律,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信用意识,维护正常的对外贸易秩序。建立健全外贸预警体系和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公平贸易信息交流和共享。强化政府部门、商会协会为主的中介组织、企业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实现有序、畅通和高效运转,及时应对和主动防范境外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以及反垄断、“337”知识产权调查等各类贸易摩擦。

4.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缓解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经济均衡增长主要由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驱动。在危机过渡期背景下,可以适当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些已经立项可以加快推进的项目可以加快推进;一些酝酿比较成熟的项目要加快立项开工,提升投资和市场需求的预期。同时,也可以加快推动金融创新和公共财政创新,加快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发展。

(二)中期策略性对策:化危为机,加快调整、升级步伐

危机危机,危与机相伴相生。我们要积极地看待危机,善于在“危”中发现“机”,善于化危为机,抢抓先机,推动变革。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增强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的外贸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广东较早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弥补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缺口,但另一方面也使广东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地缘和路径依赖,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性都受到严重挤压。为应对次贷危机以及今后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广东要争取利用这次全球经济周期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逐步降低对外部要素的依赖,降低出口对GDP的贡献比例,以减少未来出口下降对广东的冲击。

2.培育新型生产要素,跳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陷阱”

在全球产业分工细分化日趋强化和国际生产网络快速扩张的新时代,决定国际分工的要素禀赋差异已经由自然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创新能力、产业配套、制度、文化等组成的新型非物质生产要素,要素资源条件特别是创新能力和水平已成了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的重要前提条件。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有别于前两次,前两次的产业转移主要追逐劳动力和土地等物质资源的低成本优势,而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则更多地注重东道国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要素来展开,这也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仍旧占据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主导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欧盟、美国的投资成本比发展中国家高很多,但他们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完善的市场机制仍吸引着大部分的高端国际资本。

新型生产要素的不足使广东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要素仍旧是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物质要素,一方面,使广东陷进了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陷阱”,不能有效实现通过引进产业和技术促进本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民工荒”、土地荒及其他资源的枯竭也使广东以资源—劳动密集型为核心的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因此,广东在参与国际分工时,既不能轻易丢掉比较优势,又要注重新型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优势的培育,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本土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等高级人力资本的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使广东开放型经济发展早日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增强应对国际风险能力。

3.走向高端,打破在国际产业链低端位次日趋固化的格局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产业链和国际价值链中的区位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上游产业控制下游产业、无形生产控制有形生产,服务支配生产,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控制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国家的特点日益明显。现在,跨国公司选择广东在其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承担起加工厂的角色,使广东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但这种“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的制造业基地,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世界各种生产车间的集合。而广东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往往只是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未能真正解决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长期未能解决在核心技术、关键部件、营销渠道、业务流程等方面的严重对外依赖,由此广东的产业被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今后,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推动自主创新,要努力从低端加工组装向上游特别是中高端制造延伸,进入资本、技术密集程度更高的关键零部件生产和装备制造业,同时向下游各种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实现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跃升,形成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提升广东在国际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

4.赋予市场多元化战略新的时代内涵,构建合理的全球市场布局

20世纪末以来,广东就开始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过分依赖欧美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有可能加速广东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推进。今后广东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应从内涵定位到思路措施都要作进一步调整,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按四个层次形成广东全球市场战略新布局,并采取多元开拓对策。一是巩固发展、深度开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基础性市场。二是加大力度巩固和开拓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三是有选择地、循序渐进地开发新兴大市场,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尼、韩国、波兰、土耳其和南非等。新兴市场是我省重要的战略性市场。四是关注和研究暂时还不成熟的潜在市场,力争拓展新市场。广东产业门类齐全、加工配套能力庞大,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只要我们放开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并给以适当帮助,在尚不成熟的市场也能发现机会。

其次,增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企业是开发国际市场的主体。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广东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要把侧重点从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转向大力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由“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市场自主力问题。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外交、政治上的作用,为企业拓展市场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帮助企业排除开拓国际市场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如贸易歧视、违法乱纪、侵害业主利益等。要在商业信息、法律援助等方面向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再次,重视整合贸易促进资源,构建贸易促进体系。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由贸易政策制定部门和管理部门、政府贸易促进机构、民间贸易促进机构共同构成的贸易促进体系。贸易政策制定部门和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依法贯彻执行国家政策;贸易促进机构主要承担企业培训、企业咨询等任务;民间机构按市场需要和规则运作。

5.加快开拓国内市场,提升广东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内需市场的开拓不仅可以弥补外需市场萎缩带来的需求缺口,而且可以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致力于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实施,中西部、东北部加快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顺利推进,这都为广东开辟国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广东应该适时与内地二、三梯度地区特别是泛珠三角区域进入工业化高速发展相呼应,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个分工接合部、辐射带的地缘优势,大规模拓展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合作。

6.调整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

积极合理地扩大进口。要充分利用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有关矿产资源跌价的机遇,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结合广东实际,贯彻国家《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加大进口贸易。一是鼓励引进先进技术。二是鼓励进口重要装备。三是鼓励发展重点行业,如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及制造等。四是扩大重要资源性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

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品质”转变。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广东出口虽有所下滑,但并不是全线产品下降,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不降反升,表明广东的外贸出口需要加速走向高端,同时也说明,产品品质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基础,只有产品在品质上过硬,才能够真正在国际化市场上所向披靡。

粤港联合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捆绑”应对危机。目前,在应对转型升级挑战时,只有规模较大的加工贸易企业才具备提高设计制造业水平能力,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人力、财力限制而无法应对。再加上近年来营商环境中多重因素叠加,进一步推高生产成本,企业可用于投放转型升级的资源更加短缺。在这一背景下,粤港双方从政府到企业应联手合作,加速这批企业的产业升级换代。粤港可以联合设立研发基金、技术与设备更新基金,扶持企业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可以考虑在广东省内增加保税园区,协助厂商解决进口原材料缴存关税和保证金的问题,确保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顺畅。另外,建议政府出台产业补贴,在融资、税务方面给予适当扶持;出台有关进口设备关税减免的政策,促进企业更多地使用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7.“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三外”联动协调发展

一方面,次贷危机对国外大公司和规范经营的财务公司影响相对较小,面对中国前所未有的投资机遇,国外大公司有可能增加对中国实业投资比重;另一方面,次贷危机造成了境外有关市场的房产价格下降、金融资产缩水的局面,这为广东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提供了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外经贸发展观,推动“三外”联动协调发展。

(三)长远战略性对策:把握次贷危机提供的战略机遇,争取发展新超越

中国包括广东的发展属于外生后发现代化,包含追赶西方发达现代化和创新并超越西方现代化双重任务。21世纪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追赶和超越。没有超越,难言复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超越康乾盛世后的中国;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超越老牌英、法;21世纪将可能是中国复兴的世纪,必然是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超越。从近代世界大国兴衰史看,每次产业技术革命引起的发展新浪潮和每次重大危机的爆发,都成为后发国家跨越式追赶、超越的重大机会。虽然美国及西方不太可能出现全面大衰退,但在两个发展周期之间的低速徘徊振荡将可能延续一段时间。相反,我国因经济相对落后,同时政治社会稳定而仍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因此,处在美国次贷危机阴影下的广东,不仅需要考虑如何防范和化解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减少损失,而且需要以全球视野和现代化全息视角,审视美国次贷危机提供的历史机遇和我们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广东,要承担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主力省的责任,更要“春江水暖鸭先知”,抢抓机遇先行早。

一是根据国际国内两大经济体系发展趋势,作出广东清晰的前瞻战略判断与战略定位。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实现由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转向自主参与国际分工。三是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变革财富生产方式,培植本土经济主体,全力培植自主发展能力。四是继续推动制度创新。

公共选择学派是如何说明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代价

1. 做一枚钉子的成本是:

A.直接材料(也就是先购买原始没变成钉子样子的材料成本)

B.直接人工(就是把A点中提到的材料加工成钉子,付给制做钉子工人的工资费用支出)

C.制造费用(就是把A点中提到的材料加工成钉子,因为要使用的机器,所以机器的折旧费,机器要用电的电费等产生的费用)

2.从商店买一枚钉子的成本:只有"库存商品"这一项(就是从外买进来的进价+税费)

F检验法中 回归平方和的自由度为什么是1

公共选择理论和

正统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是政府决策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研究。公共选择理论分析的操作不同的选举机制,而不是所有的个人喜好和社会选择的理想机制国家干预分配不公不能提高经济效率或收入产生的政府失灵;还研究了短视成员美国国会,政府失灵,由于缺乏严格的预算竞选资金。

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年底,他做了一个政治资源更容易的教义和原则的一致性。真的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初形成的学术潮流。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国家的选举规则,各方经济利益集团理论,寻租,政府失灵理论和宪政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经济假设及政治市场三个方面的公共选择最独特的研究方法。方法论个人主义是指一切行为的行为;个别成员的行为被排除在外面,会有没有社会团体存折现实。经济假设是,在政治领域的活动,其目的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的利益,基于成本 - 效益分析。政治和市场的政治概念是一系列的个人,团体和利己动机的过程中,政治进程和经济的过程,这是基于交易动机交易,利益交换之间的交易。

20世纪30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打破传统经济学的“万能市场”幻想 - 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可以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在客观上促进了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策,实施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经济效率。然而,加强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不断增长的政府赤字,政府规模的扩张,大量的政府开支陷入特殊利益团体,政府的口袋社会福利计划已经失败的经济停滞膨胀。公共选择理论,就是要克服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市场供应和需求的行动和其相应的经济决策的制定和限制政治因素作为经济决策的外生变量,经济分析应用于政治分析市场向我们敞开对政府的黑匣子,目的是揭示了“政府失灵”,并试图克服政府干预的不足。正如布坎南说,“市场的失败是没有问题的政府处理的充分条件,”至少为严重的“政府和市场的缺陷。

假设的基础上的经济,公共选择理论的尝试个人的选择,在市场经济中在公开市场的行为和政治行为纳入统一的分析模型,经济模型,正确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缺陷的政治体制在经济分析的中心超越。

布坎南的理论政府根据经济分析的模式,在市场经济或政府失灵的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问题。

所谓的政府失灵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了建议政权民主的现代化的公共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在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关系部门往往浪费和滥用资源,导致公共开支或效率的规模,政府活动并不总是什么应该还是理论说,“有效的”。布坎南:“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理人,它的作用是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和经纪人员的社会效果决定高于政府干预之前,否则,政府的存在,没有任何经济意义,但政府的决策往往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一些政策的作用恰恰相反,削弱国家干预社会“积极的作用“,政策效果削弱而不是改善社会福利。”因此,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政府的干预将有“负面影响”,以及来自系统来弥补这些不足。布坎南这些问题的答案构成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

布坎南几个政府失灵的表现,其根源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失败”在一个更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的政策的低效性,即公共政策的失误。公共政策主要是政府决策,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决定作为非市场决策有不同的市场决策。单选择在政府决策,决策单位,但作出最终决定通常是集体的,而不是个人决策的公共物品,对象和通过政治市场按照一定的顺序(即用选票来反映支持的政策来实现),因此,相对于市场决策,政治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有很多困难,障碍或制约,使其难以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好还是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决策失误。

布坎南,似乎导致公共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决策的目标,所谓的公共利益阿罗不可能定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排除可能性际比较实用的个人喜好的全合成是不可能表达社会偏好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喜好顺序“,”社会需求“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于是,人们有理由质疑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即使现实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存在感,公共决策机制是难以实现,因为其自身固有的弱点,这种利益的目的( 3)不完整的信息进行决策。决策信息的访问是始终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需要付出的成本,无论是选民或政客,他们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因此大部分公共政策信息不足的基础上,可以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4)选民的短视效应“。由于政策效果的复杂性,多数选民是很难预测其影响未来,只专注于直接影响。寻求连任的政客,将采取主动,以满足选民的短视,发展良好的政策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5)选民“理性的无知。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选民决策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收集考生信息,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他权衡成本 - 收益计算,如果成本过高,选民不会投票。许多选民往往也搭便车的心理,希望别人去投票坐享其成,这就是所谓的“理性的无知”的选民,这将导致通过选票的政客上台并不代表他们的利益的居多,制定政策,充其量只能代表一些人的利益。

(二)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低,政府失灵理论是,由于政府的低效率机构:(1)官僚垄断的公共产品供给的缺乏竞争压力,没有竞争对手很可能会导致过度投资在政府部门,超过社会需求的公共物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受终身雇佣法规的保护,没有足够的压力去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2)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行政资源往往浪费了。首先,官员花纳税人的钱,没有产权约束,所有的活动不担心成本,其次,官员的权力是垄断的可能性无限透支(3)监督不完整的信息。从理论上讲,政治家或政府的力量。官员从疏远的人的权利,所以他们不能为所欲为,而是必须服从公民代表的政治监督。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这种监督作用将是监管不力的不完整的信息,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政府垄断,主管可能被操纵,由主管。

(三)政府寻租“。租金寻求选民,尤其是利益集团之一,通过各种法律或非法的努力,如游说和贿赂,促使政府帮助形成垄断,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可见,寻租者获得的利润是不生产的结果,而是一种对现有生产因此在分配结果,寻租非生产性特征。同时,租金的前提下,寻求权威的政府干预市场交易活动,权威的政府干预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和分配格局的扭曲,造成了大量的社会成本:资源浪费,经济寻租寻租活动引起的政治寻租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牺牲寻租成功后社会效率的损失。受害人可以导致各政府部门的官员的权力斗争,以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公署的成本。公共选择理论,寻租是主要有三种:(1)租金,寻求政府调控;(2)出租寻求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3)政府为了寻租。

(四)政府扩张的政府部门,包括政府部门的扩张。政府机构增加人员支出水平和政府部门的增长。为什么自我膨胀,布坎南等人解释,从以下五个方面:(1)取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外部性导致的扩张;( 2)政府收入和财富再分配导致扩张;(3)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扩张;(4)存在的官僚作风导致扩张;(5)财政幻觉导致扩张。

布坎南和布坎南等公共选择学派现有的西方民主制度的国家元首和政府深表怀疑,说:“较重的公共选择理论,以一种悲观的颜色集的概念取代政府公共选择理论有浪漫幻想的概念开辟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政府和统治者的行为,浪漫,虚幻的看法一直是政府可以做的,应该做替代全愤世嫉俗的观点。此外,这种新的观点是更符合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 “

三补救政府政策失误,由于目前的选拔机制在政治主张

综上所述,目前的民主制度下,一种选择机制可以视为最佳的选择机制或一个有效的选择机制。市场失灵,那么什么是出路?公共选择理论已经出来有两个思路: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而第二,宪法改革,前者主要思想提出的芝加哥学派,公共选择理论,后者的主要思想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弗吉尼亚大学。

所谓的市场化改革是一种尝试,以提高运行效率,后者的经济市场,引入竞争的政治市场。的想法?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明确定义的公共物品 - 在公海的公共土地,公共资源 - 产权,消除饥饿在使用这些公共物品“骑手骑”掠夺性消费(2)引入竞争激励政府官员之间的公共部门重建组织生产公共物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3)重新设计公共物品的偏好显示机制,允许选民显示其偏好尽可能真实。

所谓宪政改革,试图强加的宪法规则的宪法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建立了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通过改革的决策规则完善的政治,公共选择理论家,以克服政府干预行为的限制和避免政府失灵,这是至关重要的,以宪法布坎南的问题,认为,提高政府的行政过程,你必须首先改革的规则,这样的“公共选择的角度看的一个直接结果的关注和重视规则,宪法,宪法选择和选择规则。”布坎南,所以侧重于分析,从宪制的角度来看政府制定规则和约束的经济和政治活动的规则或限制,他们没有提出具体建议,为决策者选择指南或规范建议,但进行宪法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制定所需的规则和程序,使更合理的政策选择,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

四个政府机构在中国改革

1参考

“亚洲华尔街日报”的“政府失灵理论及其政策有利于增长,评论说:”更难比机构改革在中国的事情。每个人都不想放权,机构改革是同意原则,实际反对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1982年至1983年,19871988年,1993年至1996年,超过三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未能完全摆脱”精简版 - 膨胀 - 再精简 - 再膨胀的循环。那么,如何使机构改革完全走出的“怪圈”?

毫无疑问,政府失灵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的机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咨询。

模式取向的改革,我国政府从政治型,政府管理模式转变成一个民主型,服务型政府模式。目前中国的政治,公共选择理论,政策失误的因素仍然存在,科学的决策,制定和决策困难的有效实施,引起政府干预的寻租活动依然存在,并在市场上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的政府行为模式不能完全分开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行为简单地移植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我们期待一个新的,更高效的政府模式下,新成立的基本规则,形成正如布坎南开支:“要改变一场比赛或竞赛成绩,变更本次大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改变了规则,在传统的政府体制的根本缺陷不能失败,在某些特定的操作,如缺乏精度,政府计划和科学,地方和部门间的隔离。事实上,这些缺陷的必然产物,是过于集中系统政府,没有根本性的改革,权力的过度集中的政府模式,它是简单的改变在旧体制下的具体操作程序和链接,将无助于解决问题。

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当前的政府改革矫正政府失灵,尤其是,它是必须把重点放在法律和体制建设。分析和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的政策建议,中国政府机构的改革应该开展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转变观念,摆脱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府万能“的理念,正确认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不能夸张,不要盲目地削弱了东,西方和南方国家经济明智的政府“[1],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它是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的界限,以确定的内容,范围和手段,政府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主体作用和政府干预的互补作用。

其次,引入竞争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管理改革,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功能已经成为主要的政府职能,政府在经济中的公共物品是垄断导致滥用经济职能的最重要的原因,在确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机构应尽可能尽可能,在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尤其是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等基础产业具有自然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在一定范围内,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最后,法律和监管体系,加强政府和法治建设,政府行为的法治,公共选择理论强调历险改革,重点建设的宪法改革,法律,法规,特别是在公共决策规则。市场经济是经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法治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必须依靠法律来保证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还必须依靠法律来规范,因此,在过渡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中,我们必须加强法律制度,政府法制成的作用,尤其是公共决策和实施公共政策决策合法化合法化,为了尽量减少任何政府行动和随意性造成的不公腐败和提高公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质量。政府是也理性的经济人,这也提醒我们,除了以加强政府的自我监管机制,同时也需要加强的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并加紧制定监督政府行为的法律和法规,以防止政府的腐败和不公正。

全面的辩证的政府失灵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虽然政府失灵理论,公共选择学派指出西方的政治制度,政策在赞成的见地和实践意义。公共选择理论的弊端存在,不能得到解决的冲突,一些理论体系有点混乱,不能自圆其说。

批评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失灵

①的动机

假设券商公共选择理论,作者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动机是复杂和多样的,不能简单地将分为自我利益或利他主义。包含了很多个人动机自利的欲望,这种欲望穿透深而宽,因此每个公共和私营机构必须以某种方式对他们的约束和限制的物质利益。然而,大多数人的动机,也包含了不同程度的慷慨,无私的道德因素,接受别人的生活习惯和外部利益回报的钱的义务。因此,人们的动机不能被归结到一个单一的,利己的动机。因此,研究选择理论的政治动机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不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观察,但主要是基于假设基于正式。只有从公共选择理论家的作用有许多动机,一个动机,那么唯一的动机理论来想象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②在政治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制度,在上述公共选择理论西方,在中国的政党制度,政治和选举制度是从西方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条件,只要复制的起源和成熟的公共选择理论在西方的政党制度是不可取的。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转型,实现工业化,从传统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有没有政府的积极作用,有效的干预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政府的作用形式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尽管如此贫穷的国家不能指望只是被动地向世界经济开放,就像亚洲四小龙升。

因此,为我所用所学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必须是辩证的孩子。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急功近利带来的权宜之计,“看得见的手”的改革将是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工业化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必须认真对待。

可计算一般均衡的澳大利亚的贡献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里总离差平方和的自由度是n-1,然后回归平方和的自由度是由x的个数决定的,因为一元的里面就是一个x所以自由度就是一,残差平方和就是总的离差平方和减去回归平方和的自由度就是n-2。

用回归方程或回归线来描述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时,实验值yi与按回归线预测的值?并不一定完全一致。ESS越大说明多元线性回归线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情况越好。

扩展资料:

回归平方和是ESS是总偏差平方和(总离差平方和)TSS与残差平方和之差RSS,ESS= TSS-RSS。

在估计总体的方差时,使用的是离差平方和。只要n-1个数的离差平方和确定了,方差也就确定了;因为在均值确定后,如果知道了其中n-1个数的值,第n个数的值也就确定了。这里,均值就相当于一个限制条件,由于加了这个限制条件,估计总体方差的自由度为n-1。

在结构力学上的自由度,或称动不定度,意指分析结构系统时,有效的结构节点上的未知节点变位数。其中称之为“有效”是因为结构构件上的任一点,都应有机会具有自由度,我们只选择其中对分析整体结构有用的节点变位来讨论,而称为“未知”则因为为求解容易,我们通常尽可能减少自由度的数量,因此扣除已知的变位。

百度百科--F—检验法

百度百科--回归平方和

百度百科--自由度

CGE模型在澳大利亚的发展和应用如此活跃有三个原因。首先,我们有“合适”的议题。在澳大利亚这个议题是贸易保护,这也许是澳大利亚自从1901年成立联邦来最受关注的问题。它几乎阻碍了联邦的形成,因为其中的一方维多利亚省支持保护政策,而另一方的新南威尔士支持自由贸易政策。最终维多利亚省获胜,整个联邦政府于是采取越来越高的关税政策,到1960s许多工业产品的关税高达50%,有些甚至超过100%,有些工业产品还配有进口配额来保护国内产品。关税首先是改变价格,价格信号传递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经济的运行;其次保护政策也使得资源通过价格信号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而理清价格信号并模型化经济主体对价格的反应,以及进行产业分析,正是CGE模型所要分析的理想题目,CGE模型擅长于产业政策分析。

其次,我们有“好”的体制环境。1921年澳大利亚政府建立了关税委员会(即后来的产业互助委员会和现在的生产委员会)来对关税和配额的实施提出建议。在很长时间内,它都遵循贸易保护的路线,但是,令人惊讶的是,1960s末Alf Rattigan任主席时认识到关税使一些人受损,他希望找出一个数量模型来识别受害者以及量化他们的损失。他怀疑如果所有的损失如果被充分认识到的话,可能会动摇贸易保护这一传统政策。

Rattigan意识到经济建模的重要性,于是在1969年劝说政府在大学投资建立了建模项目,但它失败了,原因之一是学者们的模型设计与政策制定者的实际需要相去甚远。但Rattigan并没有停止,他在1975年建立了新的项目,就是后来被称为IMPACT的项目。通过设立公共的政府机构(而不是仍在大学),让学者到这个机构中来,从而可以始终要求研究者着力于具体的政策分析工作。同时,最大化学者们的学术自由,接受对模型的评论,这就保证了项目的公开透明。IMPACT项目是开放性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供培训课程,鼓励更多的人应用CGE模型,并不断接受意见实现改进。这一传统延至至今,GTAP项目也积极推动培训项目,这也是它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最后,我们有“好”的模型。IMPACT项目开发的主要模型即ORANI,1977年开始正式出版使用。ORANI模型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学者们研究问题主要是理论化的,只需要把相关的关系考察清楚就可以。而政府制定政策需要的是细节,比如说他需要知道某种政策变动对汽车某一个零部件生产的影响,而不是整个行业或经济的影响;又比如政策制定者关注区域经济,比如墨尔本某一个区的影响而不是整个墨尔本或者国家。再一个就是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数据,而不是学者们定性的或大致表示的数据(能够说明问题就可以)。考虑运输成本对产品边际价格的影响,假如某一进口产品的CIF价格为1美元,关税为50%,那么实际对消费者来说价格上升了多少呢?这就要考虑国内运输成本等问题,实际的涨幅可能只有16%,而不是50%。因此,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是实际的数据,而ORANI模型一开始就重视实际的数据和细节。

同时,在模型结构上也有很多发明,包括Armington假定,即同样的商品,进口来的和国产的是被设定为不同的商品,因为有不同的价格;注意技术变化的变量;模型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可以通过从初解求微分看出政策变动的影响,从而能够求解大模型;以及发明模型闭合(model closure)——告诉我们哪些是内生变量,哪些是外生变量。模型闭合非常重要,因为一般来说模型中方程系统的变量个数多于方程的个数,不可能完全求解(也没有必要)。

下面主要讲一下计算方法和模型闭合的问题。ORANI模型是1960年Johansen使用的算法的更复杂的版本。Johansen通过对模型所有的方程线性化,使得模型变成一个线性化的系统(变量都变成百分比的形式)。尽管在1960s这种方法已经能处理大系统的模型,但因为存在线性误差,遭到很多经济学家的质疑。ORANI沿用了这种方法并进行了扩展,即采用多步骤Johansen算法,这样可以消除误差。这种简单并可以消除误差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求解数以万计复杂的方程系统。

模型闭合是指可以灵活的选择外生变量,这也是ORANI模型的特色,从而使该模型有广泛的用途。举例来说,在ORANI政策效应的分析中,短期内资本存量可以被当作外生变量,而资本收益率被当作内生变量;而在长期内,收益率是外生变量,资本存量则是内生变量。又比如,短期内实际工资率是外生的,就业是内生的;而长期来看,就业是外生的,实际工资率则是内生的;等等。

近来,闭合被引入动态模型。主要有四种基本的闭合:(1)历史闭合,即可以通过选择外生变量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就业、资本存量以及其他许多变量作为外生冲击引入。通过计算可以对技术变动、偏好变动做出详细的估计,以及更新投入产出表数据。(2)分解闭合,即可以将技术和偏好作为外生的,历史活动将冲击技术和偏好,这种闭合可以分析行业产出增长的作用以及由技术、偏好和其他自然的外生变量变动对内生变量变化的影响。(3)预测闭合,即将我们可预测的变量作为外生的,进而分析其对其他不可预测的变量(内生变量)的影响。(4)政策闭合就是将政策作为外生变量,分析政策变动将如何对经济体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