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拼多多说交车了,特斯拉说假新闻:闹剧背后藏着什么变局?

特斯拉人物头像,特斯拉人群画像

我觉得这样的行为已经侵犯了车主的隐私权,因为当车主购买了这辆车以后,特斯拉就不能对车主进行任何监控行为。

现代人的隐私保护意识非常强,这一点可以理解,因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普及,每个人的个人信息都会反映出一个人的各种状况,甚至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个人信息来知道这个人的用户画像,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辆车里面安装监控车主的摄像头,可能显得没有那么妥当。

马斯克承认特斯拉用摄像头监控车主

因为特斯拉发了一个推文,这个推文里面显示很多车主对于路况的关注并没有那么强,这个时候就引起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斯拉可以知道车主的这些状况?原来是因为特斯拉在车辆的后视镜里面装了有监控车主的摄像头,这个事情也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很多人觉得这样的行为会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

这是一种侵权行为。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便特斯拉官方想要保证车主的驾驶安全,但是也不能够以监控车主为理由,强行做出这样的窃取隐私的事情,一个人的隐私非常重要,如果这个人连在车内的基本隐私都不能保证的话,还怎么样去谈这个车主的安全问题呢?更何况这样的车辆已经被车主购买,现在这个车主对于车辆具有绝对的使用权。

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人用户信息泄露。

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个人信息都会在数据中体现价值,所以当特斯拉监控车主的个人信息的时候,用户的一举一动都会暴露在特斯拉官方的眼皮子底下,这样的行为可以说得上是严重的个人隐私泄露了。作为消费者,也真心希望特斯拉能够正确处理这样的问题。

拼多多说交车了,特斯拉说假新闻:闹剧背后藏着什么变局?

特斯拉在国外的定价就是5999,6999和7999,属于高端的。进入中国后,因为税费和汽车业现在的总经销商制造成的中间环节高额利润的原因,定价更是上了一层楼,基本上要125万以上才可能买到。

适合的消费群体为:

1、首要条件是高收入人群

2、年龄偏年轻一些,有活力的

3、着重塑造环保理念,接受新观念,勇于尝鲜的比较活跃的小众群体。

比如演艺界的,传媒里面的新媒体界的,新兴科技的投资人,小米等智能手机的前锋们,房产界里面的年轻才俊们,高调的富二代们。

4、还有一些私营业主,商界成功人士,比较有钱,又喜欢尝鲜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特斯拉从员工到高管,异口同声说:武汉车主没交车,拼多多在搞假新闻。

但多家媒体发出的那几张交车照片,算什么?

难道那辆拖车,不是特斯拉派出的?或者那辆没有上牌正在交付的Model?3,不是正品新车?或者那些工作人员,不是特斯拉的员工或指派人员?

如果以上回答均为否,那说明拼多多涉嫌商业诈骗,为何不报警处理?说到底,特斯拉的内部管理太混乱了。

假设以上流程不合规,那拼多多是如何做到“自导自演”的?你的基层员工为何能听从拼多多的安排,把一部新车公开交付给用户?流程不合规在哪里,你倒是说出来啊?就算流程不合规,你们内部没有通报与沟通机制?

出现如此乌龙,特斯拉必须负相当责任。

特斯拉称,在整个事件中都在“优先考虑解决消费者的问题”,但无法获得“被眼前利益所蛊惑的”该车主的理解。

前半部分一点没觉得。当初微信对话曝光出来,明显是交付人员单方面拒绝交付,任凭用户的说明与恳求。之后说与车主做了沟通,但被车主否认。再然后单方取消订单,表示欢迎车主正规渠道购买或起诉。但车主说,他问过工作人员能否取消订单重新下订,被拒绝了,并被告知没有资格购车了。

然后特斯拉说,自己没有黑名单。说什么不重要,做什么最重要。从时间线和各言论上看,更像是特斯拉在自导自演。

后半部分,用“被眼前利益蛊惑”形容这名武汉车主,非常不明智,也不礼貌。也是接下来讨论的重点。

武汉这名消费者是湖北咸宁人,此前在武汉做了10年的快递员,今年6月已辞职。他一直喜欢特斯拉的Geek精神,并一直渴望拥有一台Model?3。因为预算问题没有成行,直到拼多多这次所谓的“万人团购”。

便宜2万块,对一位快递小哥来说是一个重大事件。

你不能规定你的客户是看中“眼前利益”还是“长期利益”,毕竟人家只是掏钱买车,并不是你的投资者。难道,特斯拉卖车还要对客户进行智商情商的考核?而且,说的好像特斯拉就不看中“眼前利益”一样,那它之前一到季末就玩各种花样大促销,是看中的什么利益?

我们不妨想一下:快递小哥通过拼多多买Model?3,说明了什么?这是重点。

特斯拉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电动版的沃尔沃,不展开讲了。沃尔沃有一个悖论:当它前几年降价不太夸张时,车主群体画像明晰、理性高知、注重品牌内涵,但销量不尽人意。如今普遍打七折时,车主画像杂乱,感性投机者变多,一进店就问优惠多少。市井气增加也没错,但它的高质感品牌形象,似乎回不去了。

特斯拉也在经历「沃尔沃悖论」。

当快递员小哥都在买Model?3时,双刃剑又启动了。好的是,它可以包容更多普罗大众进而带来更大销量;不好的是,它的品牌溢价急剧下降。曾经的科技先锋车型Model?S,尽管增配降价,但7月只卖出了29辆,沦为了品牌吉祥物。

说这么多想表达:企业的战略是成体系的。当你的客户重心开始下沉时,你的配套政策不必再端的那么高了。否则不会被市场扭曲,也会被内部压力扭曲。

简单说:当快递小哥都成Model?3车主了,你再坚持高冷的直营模式,弊端就多了。

一是,特斯拉的服务能力跟不上扩张节奏。更便宜的车、更快的扩张、意味着更多车主、更多问题,但直营店的服务载荷早已超标。哪个特斯拉的销售不是996在运转?压力之大,当列各品牌前茅。

上海的交付没有发现拼多多另一用户秦先生、特斯拉说已跟客户积极沟通但武汉车主说并没有沟通、8月18日晚武汉车主收车但特斯拉竟不知情、另外三名团购用户至今沉默,都说明它的服务体系漏洞太多。

二是,特斯拉的高姿态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网购时代。拼多多自出生起就是问题儿童,但它抓住了网络时代的一个命门:没有卖不出去的货,只有卖不对的价格。便宜,成为它切开市场的一把刀。

中国月入1000元的人有6亿,月入不到2000的有9.64亿,这些都是拼多多们的目标客户,和存在的基础。

我不喜欢拼多多,但它没被政府取缔,并在美股上市,客观上说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而特斯拉一直是刚性定价,价格没有任何优惠是它一大特色。这个特色面向中高端用户时,好用;但在拼多多横行的时代,有一点曲高和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被中国市场的现实改变。想想路虎十年前加价十多万,如今打七折不好卖的事实。

而拼多多就是那个不太干净的推手。

三是,特斯拉的态度,需要改变。特斯拉骨子里的骄傲,是没法改变的。这种心态在市场下沉时,会被普罗大众的平民思想摁在地上摩擦的。简单说,它的服务面对高端人群并不细致与周到,面对平民人群又不够亲切接地气。

它的那个著名的“禁止转卖”的条款,一定程度上就是霸王条款。合同法第40条,明确不支持这种显失公允的格式条款。何况,它在美国的订金是可退的,在中国就改成了不可退。是否涉嫌市场歧视?

它的出发点永远是:我想怎样,就怎样。

包括几乎所有的事故,它的态度永远是:我的车没有问题,如果有了问题那应该是车主的问题。

比如8月12日的温州失控Model?3事件,要不是媒体曝光,特斯拉永远不会站出来做说明。而且车主在医院抢救7小时,醒来后也没见特斯拉的人来慰问一声。事件被曝光后,它至今仍未有说明--而且,Model?3失控在近期至少有三起了。

特斯拉和拼多多,一个是美国天才少年加偏执狂,一个中国问题儿童和投机者,他们俩迟早有一战。

这件事上,从法律角度讲,特斯拉赢面不大;从情感角度大,拼多多赢面不大。所有人都说是双赢,其实很大程度上双输。

特斯拉的骄傲,被中国的新零售当头打了一棒,而且痛苦的发现:自己的任性,不那么好使了;自己的铁粉,不那么好用了。拼多多发现,自己的生意越大,形象似乎越差;费尽心机做活动,最后也被摩擦的焦头烂额。

你问我站谁?还是谁也不站。二者背后都是赤裸裸的资本撕咬,没有一家是真心为消费者着想,尽管一个比一个装得像。

如何预判?还是像最早说的:下策是,对簿公堂拔刀相见一地鸡毛;中策是,各找台阶和稀泥了事;上策是,不如联手一起做新零售,打出一番新天地。

听上去天方夜谭,但通过这战,你没发现二者的品牌调性还是挺接近的吗?

一个是冲入羊群大开杀戒的饿狼,一个是游荡在草原上的掏肛小能手鬣狗,俩人合作特别适合对传统世界的大象、长颈鹿、犀牛、瞪羚,甚至狮子与猎豹,发起进攻。

作为吃瓜群众,不要有太多带入感,也不要浪费正义感。这只是一场资本角力的游戏。我们做好看客,即可。

有两位读者,看的比车聚君更透彻。特此摘录如下:

@凡人_89:拼多多特别想成为电商中的“正规军”,特斯拉也想冲销量市场下沉,需求上应该是一拍即合。但一个傲娇,一个不按规矩办事,就变成了一场闹剧。

@华袍上的狮子:本质是,渠道还是生产商,谁更应该拥有定价权。中国电商的本质认为是前者,复杂产品的生产商认为是后者。我的观点是,谁创造更大的客户价值谁就更有资格定价。中国汽车厂商只想控制定价,却懒得创造价值,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聪明的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